京师北面,昌平州。
洪承畴率领十三万明军,进攻大同城失利后,惟恐被振明军的援兵包抄了后路,一路向东撤退到了昌平才停了下来。
明军撤离大同后,宣府总兵杨国柱就带着两万多的兵马就近回了宣府,他还有守边之责,不能跟着洪承畴一块跑路。
昌平州府衙,押签房。
洪承畴、吴三桂、曹变蛟和他的亲信幕僚坐在一起商议着。
跟从关外出兵大同时的意气风发不同,现在几人都神情沮丧。
洪承畴还尽力维持着他遇事不惊的儒雅形象,抿嘴喝了口茶后说:“我们大军来到昌平,还剩下多少人马了?”
“督师,我们总共带了五万兵马出关,汇合了宣府杨总兵的一万人,收拢了朝廷七万新军的溃兵。
一共十三万人马攻打大同城,打了半个多月,折损了四万来人。
杨总兵回宣府带走了两万人,路上又跑散了一些,目前还有六万多人。刚好是吴总兵、曹总兵和大人各自领了两万来人。”他的亲信幕僚统计后汇报道。
“制台大人,此次进攻大同城遭遇惨败,该如何是好?”曹变蛟问。
“怎么能说是惨败呢,我们五万人出关,现在还有六万多人,损失不大。如果没有洪督师带领我们及时赶到,朝廷的十万新军肯定就没了。”吴三桂十分熟练地狡辩说。
洪承畴心里也在盘算,如果如实向朝廷上奏大同之战的情况,按照崇祯帝的性格,他肯定是要倒大霉的,说不定就被砍了。
所以肯定不能如实汇报。但进攻大同受挫是事实,该如何推卸责任呢?
吴三桂、曹变蛟目前是他手下不多的能打仗的大将了,肯定是不能推出去背锅的,既然多尔衮也跑了,那就让他背锅好了。
在后撤的路上,洪承畴也收到了多尔衮在沙蜗堡被围攻惨败,一路逃回草原的消息。
当时他还庆幸自己撤退的早,否则连满鞑都顶不住,估计他的几万大军肯定也干不过林峰的振明军。
主意一定,洪承畴再次不紧不慢地说道:“三桂言之也有理,我们虽然没有打下大同城,但是攻破了大同外城,至少杀伤了数万大同的振明军,战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无奈负责大同城南的多尔衮率领的清军被振明军击溃,我们的粮道被断,为了保存大明仅有的能战之兵,我们才不得已撤退的。”
“制台大人总结的十分到位,事实也是如此。我看就这样上报朝廷好了。”吴三桂立即附和道。
“这,这样也行?”曹变蛟吃惊道,
“不这样说,难道要说我们吃了败仗,等着朝廷处分吗?”吴三桂接话道。
“那,那你们定吧。”曹变蛟虽然不想虚报战功,但也不想背锅。
“制台大人,下官认为朝廷那边可能还需要做点工作,至少兵部陈部堂那里还需打点一下。”吴三桂对搞关系很在行,建议道。
洪承畴考虑了一下说:“可以,那就请三桂辛苦一趟吧。”
京师紫禁城,文华殿。
两鬓已经白发滋长、愁容满面的崇祯帝斜躺在御塌上闭目养神,他的宠妃田妃正在给他揉着太阳穴。
“皇上,您舒服一点了没有?国事再多也得保重龙体啊。”田妃一边问道,一边端上了一小盏莲子羹。
崇祯帝接过莲子羹喝了一小口说:“有爱妃帮忙按压,头疼之症好多了。无奈国事艰难啊!”
这段时间让他头疼的事太多了。
如果说有好消息,就是折腾大明十余年的张献忠、罗汝才等巨寇都死了,天下流贼似乎都平了。
可惜都是让林峰的振明军平的,以前他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对付鞑子和流寇上,现在蓦然发现,这振明军已经成长成了他都要仰视的参天大树。
逼不得已,只能按照这些臣子的意见,联合了满鞑去攻打振明军。
他也是要脸的人,很重视历史的评价。这也是他性格犹豫,重大问题不能果断拍板的重要原因。
现在外臣虽然不说,但崇祯也知道,勾结满鞑一事,天下士林议论纷纷,以后必留骂名啊。
什么骂名也罢,只要能打败振明军他也认了。
不过前线传来的消息似乎也不太妙,前段时间好不容易传来捷报,说攻破大同的外城了。
他还以为很快就会收到占领大同城的战报,谁知就没下文了。
崇祯很了解这些臣子,担凡没消息的,肯定就是坏消息。只要有一点好消息,肯定早就屁颠屁颠来报了。
他心里正忧虑之际,大太监王承恩进来了说:“皇爷,内阁范阁老、兵部陈部堂、户部侯尚书、翰林学士李明睿等请求觐见。”
这么多重臣一起过来,莫不是出什么大事了?崇祯心理咯噔一下,示意田妃退下,起身坐好。然后说道:“宣他们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