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力量大。
第一条沟壑之中的窑洞,以及窑洞里面,供那些新入社的社员们睡觉的火炕。
(陕北有倒春寒,到了3月份也得睡火炕,烧炕的炉灶里面,多多少少得加一点点火。要不然的话,夜里还是有点凉)
在众人的一番紧张忙碌之后,顺利完成。
连同用来充当“新社员集体伙食团”的3孔连窑。
里面做饭用的灶台、切菜揉面的大案台,吃饭的简易饭桌啥的。
也被老赵带领着社员们快速做好了。
这些东西。
真要着手做起来,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尤其是在各种建筑材料齐备的前提下,弄起来那就更快了!
大案台、吃饭的简易长桌,其实是用的以前工地上,盖厂房、卫生室剩下的水泥预制板。
再用剩下的砖头,搭建几根支撑用的柱子。
然后把水泥预支板往上一放,再用水泥糊上一层水泥浆,抹平...齐活!
这些活儿吧,干起来快倒是快。
但大队长老赵,却是越干越心里起疑:为什么,当初三十里铺饭店那边的综合工程完工之后。
施工剩下来的一些建材,人家那些援助单位,原本准备找车来拉回去的时候。
叶小川为什么非得要花钱。
把这些建材,通通给低价买下来了呢?
还有。
人家那些派过来的驻点干部,就连他们带过来的铺盖卷儿、锅碗瓢盆啥的。
有些干部嫌搬来搬去麻烦,加上也旧了,那些驻点干部正准备送给老乡们留个纪念。
而那时候。
叶小川也不嫌弃,只要别人敢留什么,他就敢要!
甚至就连前面已经穿孔、能露出大拇指头的破胶鞋...居然也拾掇回来,而且还让赵小蕊她们帮忙洗干净,缝补缝补。
然后将这些旧鞋,用牛皮纸仔细包好,将它存放起来...
当时可把大家伙都搞懵了:
要知道,农村人,那是实实在在的穷狠了、穷太久了,实在是穷怕了。
他们当然是不嫌弃这些驻点干部不要了的旧被子、旧鞋,半新旧的搪瓷脸盆啥的。
说句不好听的话:
人家干部们随手扔掉的罐头瓶子,搁在农村社员眼中,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贝!
拿回去好好洗洗。
不还能做个煤油灯,或者是用来存放盐巴啥的?
生产队的社员们,自身是不会丢掉任何东西的。
其实...别人丢掉的任何东西,他们都会去捡回来。
——哪怕只是一件城里人家里,因病走了的老人,他曾经穿过的贴身衣服。
好多人农村人都会捡回去,把它好好洗一洗,修修补补。
好歹还能哄哄孩子:喏,又给你弄了件衣裳,穿吧...
社员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确实不会嫌弃那些驻点干部,人家洗的干干净净,然后好心好意留给他们的这些旧物。
可...那是堂堂叶知青啊!
那可是比脂米县城里的干部,手头上都还更宽裕多了的大地方来的知青啊!
随便出去打问打问!
附近几个庄子的人,谁不知道:人家四九城来的叶知青,家底子可是厚着厚着呢!
人家叶知青...既有担任三十里铺大队仓库保管员的职务津贴。
又拿着一份,担任三十里铺饭店负责人的工资。
而且在三十里铺饭店里面,入股的人之中,顶数他入的最多,年底分红自然也就最多的人!
所以。
平时叶知青同志吃的、喝的、用的...他啥没有?
那就是个不差钱的人!
可...为啥。
等那些驻点干部临走之前,叶小川他,竟然还会稀罕这些旧物件儿呢?
尤其让人想不通的是:叶知青甚至不惜亲自动手,把那些破棉被、半新旧的搪瓷缸。
统统搬到库房里去存着?
这是嘛意思,是甚做派?
可,如今看来...
头大如斗的老赵挠挠头:难道说,叶小川他当初,故意拾掇那么多旧物件儿,就是为了应对今天的这种局面的?
毕竟。
那些流落至此的受灾群众,他们啥都缺...物资匮乏的,甚至身上内裤,都没一条多余的!
漂漂亮亮的一个大姑娘,穷的连一条月事带都没有,还得用草木灰凑合...穷的,真干净。
没有被子盖,没有衣服可换,没有鞋穿...
现在好了!
以前叶小川积攒下的那些东西,不正好能派上用场了吗?
虽说依旧解决不了这些受灾群众,各种物资极度短缺的根本性问题...可好歹多多少少,总能顶点事不是?
而最最让老赵想不通的是...
以前,叶小川买那么多建材干甚?
要知道,在这个时期。
水泥预制板、水泥还有红砖这些东西,相对于农村人来说,那价格可真心不低!
而三十里铺饭店综合工程,当初施工的时候。
人家那些援助单位,是很舍得投入的,哪个地方都是真材实料,全都给三十里铺饭店弄得妥妥的!
当时大队长老赵还在奇怪哩:
这些砖头、水泥预制板,还有水泥之类的建材,叶小川即便花钱把它买下来了。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感觉也没地方用的上啊!
白白搁在饭店那边风吹雨淋。
不但占地方、占用资金不说,而且还会有损耗、会开裂。
尤其是那些散装水泥还会过期,还容易受潮报废...
当时。
连老赵这个懂的东西不多的老实人,都能看出来,当初把那些建材留起来,实在是没啥用项。
而精明无比、知识面很广的的叶小川,他不可能不清楚这些啊!
一边指挥着社员们干活。
大队长老赵心里,是越干越觉得有点郁闷...难道说?
叶小川早就有预料到了,三十里铺大队,将会收留不少流落至此的受灾群众?
所以,他提前就在开始准备这些建材了?
嘶...咋感觉那么不真实、感觉不太可能呢?
他又不是神神!
可要说叶小川不是早有预谋、早有准备...唉!
看着亮亮堂堂、一抹溜光的“新社员集体伙食团”里,那些物件儿。
大队长老赵悠悠叹口气,随后用力甩甩脑袋,不再去想那些有的没的。
——管他大大哩!
只要叶小川能把整个三十里铺弄得兴旺发达,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大家伙儿有盼头。
只要他能把自己的小儿子、和小儿媳妇给扶上正道,以后能如愿以偿的当上杀猪匠。
隔三差五的,家里人能吃上点油荤。
那还有什么好操心的呢?人家老支书都舍得放权、愿意当个甩手掌柜。
自己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既然是骡子,一辈子就别想着靠自个儿留种....没那本事,就不操那号闲心。
等到灶台弄好,大家点火试火。
嘿...还别说,按照叶小川提供的草图,依葫芦画瓢做出来的这种‘新式节能灶台’。
还真他大大的好用哩!
扯一把玉米壳塞进灶膛引火,然后再把细一点的树枝放进去,那火啊...立马就扯的呼呼的。
用陕北话来说,那才叫个“倔劲”!!
新式节能灶台,分内膛、外壳。
在灶膛的底部,还有一块铁制炉桥。
空气从灶膛底部进入,然后均匀地沿着内膛被吸入烟筒。
如此一来。
这种新式灶台里所产生的火苗,不像那种老式灶台,只能烧到锅底。
而是很均匀的分布在,整个铁锅四周。
柴禾的燃烧效率高不说,火焰的分布也均匀,从而使得热能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种提升效果,肉眼可见。
眼瞅新式灶台这么好使。
当场就喜的三十里铺庄子里,负责干活的几位汉子直拍巴掌,“嗨哟,这灶台好!居然不用弄风箱,那柴禾啊,也能烧的嗖嗖的!”
“这个灶台确实倔劲!而且火力的大小,还能用风门调节...真是科学哩!”
有老社员吧嗒着旱烟,听着灶台里的火苗,被烟囱扯得‘轰隆’作响。
老汉满是惊奇的赞叹道,“要是咱庄子里,家家户户都能弄个这种新式灶台,那以后,不就能节约好多柴禾了吗?”
“是哩!”
老赵的小儿子赵勇猛地反应过来,“叔,您说,要是咱们学会了这门手艺。
然后出去给别的庄子,多多的修建这种新式灶台...那不就赚美了么?
靠手艺活赚工钱,咋解也比在地里刨食,要强上不少吧?”
“咦?”
那老汉瞪大了眼,“勇娃,你这脑子,咋突然变得这么灵光呢?
不愧是跟着人家叶知青屁股后面,好好混了一阵子的人,现在你咋解一下子就开窍了?”
学会做新式灶台?
然后靠着这门手艺,出去走家串户的赚钱...这一重大发现。
无疑让一直没有自信、一直被打压的挺可怜的赵勇,忽地如同发现了一座新大陆!
“爹!”
赵勇跑去把老赵请过来,满是兴奋的指指那座新式灶台,“爹,您说,我能不能出去揽活干?”
在这个时期。
任何生产队里,那些会一门技术的社员,他们要想不在生产队里出工。
打算出去靠替别人盖房子、打家具啥的赚钱的话?
那确确实实,是需要取得生产队干部同意的。
生产队负责给这种有技术、有手艺的社员开具《出行证明》。
以保证这些社员在出门的时候,能一路畅通,而不会被别的公社民兵请去喝茶。
生产队不仅给他们开具出行证明。
而且还得保留这种社员,他们在生产队正常分口粮、分布票、食用油票之类的权利。
而这种出去揽零工干、靠手艺赚钱的社员。
则需要向生产队上交一部分,他劳动所得...这部分上交的比例,其实还不小!
不过。
至于每天具体上交多少钱,能赚到出去干活所得的工钱,多大的比例?
这得看具体的生产队,制定的具体的土政策...这东西没个统一标准。
但最少最少不会低于3:7开,最高的甚至能达到5:5。
不过即便需要上交给生产队这么多的钱,那是有手艺、有技术的社员。
还是愿意出去干活赚钱的。
毕竟。
生产队辛辛苦苦干一天,遇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生产队,所收获的工分值,顶大也就3、4毛钱。
而遇到那种很差的生产队?
比如说杜家庄...那种穷的叮当响的生产队,壮劳力干一天的工分。
甚至只有8、9分钱,连一毛都达不到!
因此。
赵勇发现叶小川设计出来的这种“新式节能灶”,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他哪能不欣喜若狂??
“爹,我想带几位乡亲,出去帮别人修建灶台赚钱...您说,这能行么?”
“这个...勇娃啊。”
老赵沉吟道,“你得去问问人家叶知青同不同意,毕竟这是人家弄出来的,所以得看你小川兄弟,同不同意你去干这号营生...”
大队长此言,很有道理。
这倒不是他没权力,给自家儿子开《出行证明》。
而是他得考虑到这门手艺,并不是自己小儿子他自个儿钻研出来的。
那么,想靠这个赚钱?
就肯定得经过这门手艺的拥有者,得人家点头同意才行啊!
老一辈农村人,是很注重老祖宗留下来的,关于手艺传承的规矩的。
毕竟。
那玩意儿是长期饭碗,而且是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让他们以后都能混上一口饭吃的家传技艺。
往往那些手艺匠人,个个都把自己的独门绝技给捂得死死的。
哪会轻易示人?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一观念,已经铭刻在老一辈农村人的骨子里了。
还别说赵勇与叶小川,八竿子打不着。
其实搁在老一辈,那些会手艺的人的观念里。
有些手艺。
连他们的女婿都没资格学,更不能靠这门手艺出去赚钱...人家是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
因此。
老赵让自家小儿子赵勇,得先去征询一下叶小川的意见...这是对的,是符合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