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还在挣扎于如何抉择的明玉珍,见到这封信,心里瞬间轻松了不少。
与其在这里独自伤脑筋,不如省一些力气,看看其他人怎么做,不妨就学他们。
打开信封,里面有两张信纸,一张是太师邹普胜的,另一张是赵普胜的。
这俩人的字迹很好辨认。
信中,赵普胜并没有劝说明玉珍是否该投奔汉王。
而是讲述了自己的现实情况,结合彭莹玉的例子。为了义军的发展,也为了能早日赶走元人。
多方考量下,他最后选择了汉王。
这...是为了大义。
而那太师邹普胜,直接用地图说话。顺便告知明玉珍,南方最近时期的情况。
自打陈友谅举起了汉王的大旗,高呼‘驱逐胡虏’的口号之后。
各地纷纷开始响应,湖广江西等地区,民众揭竿而起。
而元庭在南方的控制力本就不强,再加上这么一闹...
元庭官员们仅仅是镇压各地的义军,就已经心力交瘁。
此消彼长之下,陈友谅的势力只会越来越大。
按照汉王现在的发展趋势,不出三年,湖广和江西,还有四川行省,都得落入他的手里。除了这些地方,他还可以继续收复云南,逐步吞并江淮等地。
至于元庭的精锐,他们大多都在与刘福通激战,想要调转枪头去打陈友谅,必然要越过刘福通的地盘。
而一旦北元的天师南下,那刘福通就可以带大军截击,届时元庭顾此失彼,首尾不得相连。
可以这么说,只要他刘福通还活着,那元庭的精锐部队就没办法大规模南下,他陈友谅就可以继续趁机收复大量地盘。
汉王也并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就会成为义军中实力最强的那个。
如果能早日加入汉王的队伍,多贡献一份力,将来的成就绝不会低,青史留名也不是不可能。
...
此时此刻,明玉珍并没有帝王之志,脑子里想的,大多也是驱逐元兵。
听邹普胜这么一说,‘青史留名’四个字直接刻在了他的脑子里。
现在,他已然有了主意。
“诸位,我听说,彭莹玉已经投奔了汉王。而赵普胜,还有太师邹普胜,也都打算投奔汉王。”
“眼下,我们粮草即将耗尽,秋收上来的粮食,不足以支撑我们的消耗。思前想后,我打算跟着几个老兄弟,一起投奔汉王。”
“就像诸位说的那样,咱们义军,的确不该在此时内斗,应该一致对外。”
“陈友谅的势力,眼下的确是最好的选择。加入汉王,这会告诉元庭!我们义军仍是一体的,不会内乱!”
“汉王提出的想法,叫做抗元民族统一战线。我们汉人兄弟自家的事情,不论有多大,也都应该等赶走了外人再商量。”
“现在,外面都说这汉王仁义,估计也不会亏待我们,你们看...如何?”
这帮人只知打打杀杀,论拥兵自立,他们并没有什么经验。
与其毫无头绪地伤脑筋,不如继续当个将军,领兵打仗。
于是,在明玉珍说完的那一刻,众将军连忙拱手回应道:“全凭明将军做主!”
...
至此,上辈子的班底,陈友谅重新集齐。
只不过这一次,没有人再恨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