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众人俱是换上新衣,一副喜气洋洋的模样,随着报喜的队伍到了李家,三河村的众多乡亲以及从桃源县城中的不少人都来围观,将李家挤得满满当当。
县里百姓趁着天色昏黑可不单单是来赶热闹报喜的,说不得李家人大方,一人寻摸个几文钱,这不一天的工钱就来了,再不济也能讨到几个喜糖。
“状元郎啊!我们桃源县居然出了一名状元郎!”
“我在城里见过李家老爷好几次,当时就觉得他是一个有本事的读书人,现在一看果然……”
“李老爷还没中举人时我就见过他了,他身上具备文魁之相,将来一定能做个大官。”
与李家熟悉的乡亲们来到李家后院,向李金辉他们道贺。
幸好之前修整过老宅,房子扩建了不少,但仍然挤得让人无处落脚。
人们越来越多,就见村口外一队人马护送着一顶官轿而来,府兵想要出声喝止,却听到刘知府说:“都是状元公的乡邻,小声提醒一下就行了,不要大声惊扰。”
知府亲临,附近的百姓和三河村的乡亲们自然不敢大声说话。
过了一会儿,一位衣着华丽的官员走出官轿,甘知县稍迟了一步,缓缓跟上。
刘知府虽未开口,但他身为知府的威压已经完全显现出来,周围的百姓立刻弯下了腰,除非衙门审犯人,大雍朝倒是没有让人逢官就跪下的规矩。
刘知府先与李宁安一家见了面,态度十分友好,与平日在知府衙门中的风格截然不同,很少见他如此和蔼可亲,左右的手下都不禁暗自嘟囔,心想这位老爷竟然有两副面孔。
当然,这也与李宁安成为进士、入翰林院有关。
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官员,知府是四品官员,按照官职等级,李宁安这个修撰自然不及知府。
然而,在京城里,官位虽小但权力大,而且翰林又是与京官不同。
有一天,他可能会混到侍读、侍讲,那就是天子近臣,即使是六部尚书也得客气待他。
作为外地官员,与京城的官员保持好关系非常重要,一方面是为了应付京察,另一方面,如果朝中有人支持,做官也会容易一些。
翰林院是未来宰相候补的摇篮,比一般京官的前途更加广阔。
不过刘知府算漏了一点,李宁安不仅授官翰林院在鸿胪寺同样有职衔,这一点说明李宁安得朝廷某位大佬乃至皇上垂青,他若知此事大概还要更加看重些李家。
刘知府任过四川广元知县,后平调至昭化知县,又去工部干了一任主事,兢兢业业十二年,他自认能力还算尚可,一方百姓多有赞誉。
可在京煌煌六载,却迟迟无法进步,眼看晋升无望,才在靖安二十八年时,转任常德知府已有六载,最后迈入四品官的行列
他就是朝中无人的典型。
当然,如今能安稳当官的不可能完全没有背景,只是他的背景不如旁人雄厚罢了。
今年安抚流民外加李宁安高中状元,朝廷诸公再视而不见就说不过去了,马上大计,自己已经在常德连任知府,高低左迁个大府任职才叫人信服。
压下心中想法。
寒暄过后,刘知府神情变得严肃谨慎,他走到香案前,左右的官吏将圣旨递给他,刘知府接过圣旨,说道:“请恭迎安旨。”
刘知府走入仕途已经十八年,见过圣旨最多的时侯就只有在任职工部主事时,但这次颁发圣旨却是他第一次。
圣旨在前,尽管不必行大拜仪式,但李家等人还是收敛了神色,向圣旨展现最恭敬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