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里李宁安还是很放心的,二爷爷还能从旁照应着,无论李宁安今后仕途如何,归根结底他都是要回乡的。
家里肯定得处理妥当,在一些方面可以尽量让利于百姓。
家人进京可不只是让他们来享福的,爷爷奶奶李宁安自然是想着他们不再操劳,至于其他几位叔叔,李宁安自是有私心的。
李家最早军伍出身,与其中的联系一定不能断,而且李家这些年正经来说只出过李金檐和李宁安两位文官,但投身军伍的李家人则不少。
虽说李宁安不能从中得到什么益处,但至少为后人多寻了一条后路。
再者而言,京中事务不少,他们来了指定是闲不下来的。
临近分别,与相熟的亲戚和乡亲们依依不舍。
高娘子却直接耷拉个脸,撇着个嘴,本以为自己也能上京城的,哪知自己男人暂时留乡里处理其他事情,她也只能等着。
他们进京是早晚的事,只是心中多少有点不舒坦。
许氏看四儿媳黑着个脸,有些不高兴,但懒得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呛她,晃过头不去看她。
冲着村里人招着手,可再是不舍,离别的这天还是来到了。
一觉醒来,村民们就目睹着连续十几辆马车驶入村庄,马蹄敲击地面的“嗒嗒嗒”声将原本宁静的清晨变得热闹起来。
看到这一幕,许多正在村口吃粥的村民急忙将剩余的几口一口吞下,放下碗筷,纷纷跟随着马车朝村口走去,农活都顾不上了。
"这些马车是前来接老李家去京城的吗?"一位村民好奇地问道。
"应该是吧,这是送明溪叔他们去府城码头的。据明山叔说,这次他们要先去南京,然后乘坐官船去京城。"
说话的是周觉,他怀抱着还不满一周岁的女儿。
如果李宁安知道周觉有了个女儿,肯定会十分妒嫉。
其他人听说是乘坐官船,不禁羡慕地感叹道。
"哎呦,这可真是风光啊!"
"能够读书真是太好了。等粮食收成了,我也要送家里几个孩子去读书!"
许婆娘开心地笑着说:"许鹏华,你这是傻了吧。还收粮食就送孩子去读书,那你自己家怎么办?"
许鹏华白了她一眼:"你才是傻呢,今年村里划分出给学堂的免税田都是为了供孩子们读书的。如果不够的话,我就卖些粮食供孩子们念书罢了。"
"对啊,我们村里学堂今年有免税粮食。"许婆娘拍了拍额头,自己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了呢。
边上其他族人一听,对哦,今年可有免税粮供孩子上学。
所以,要不他们家从今年开始,也送孩子上学堂去?
家里参加升班考试被刷下来的不见得就一定对读书一窍不通,说不定坚持几年就有了成效,只是半大小子已经可以帮家里干不少活了。
许婆娘也有了这个打算,她说:"读书真好啊!你们看金辉一家,现在多享福啊,他们可是住在京城,那可是皇帝老爷子的地方。我们这些人,这一辈子恐怕连去的机会都没有吧!"
许婆娘的话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同,确实连去看看的机会都没有。
许鹏华忍不住说道:"别说京城了,我甚至连府城都没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