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就是今年在官场上掀起大震的黄河决堤,数省主政各级官吏都受到了波及,朝廷委任的钦差都被皇上撸了好几个。
不过从近几年皇上的执政之策来看,李宁安认为皇上是想赶紧稳定朝局,平息黄河决堤造成的流民问题,缓和几年休养生息再议河套以及西北兰州诸军事。
但这些问题都与李宁安无关,他目前就是熬资历,做事不出差错便好,再接着就是交好自己看来志同道合以及可以笼络的战友便好。
藏书阁里的各类书册文史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单单看着上百排书架李宁安就不会觉得接下来几年会无聊。
至于修撰的史书会不会出问题,李宁安倒是从未想过,若是能从他们三位科举佼佼者的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只能说三人的水平不过关,还得练。
喝了口肃立在一旁的侍书递过来的茶水,李宁安揉了揉看书太过劲的眼睛。
只见王明升偏着个脑袋与他会心一笑,凑过来说道:“这两日我已经将诸位同年都给通知到了,顺荣已经看好了酒楼,只待明日我们一同宴饮。”
说到这,李宁安多少有些过意不去,昨日忙着接家人到京,竟将这茬给忘了,还好这两位给力。
“多谢王编修了。”
已经在院里呆了近三月,李宁安与黄顺荣、王明升以及秦义康等人相处到都很融洽,李宁安谨记为官之道,即使是晋升卡死的翰林院他都未曾太过显眼。
每每学士和侍读在修着文史中出现分歧,他都只是默默听着。
若有询问到李宁安的时候,他都会立马作出回应,简单阐述自己的看法,从不特立独行。
一众同僚还曾一致在私底下夸赞过李宁安,说他名高而身谦,要知道若是别人连中三元,入仕便授了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那可是早就翘上尾巴根了。
不过能入翰林院的都是每次科试之中的佼佼者,他们面上不说,其实最忌这种风头正高却孤傲自大的人。
可是李宁安进入翰林院后,在修史任务上将放宽严谨紧密贴合起来,从不干涉底下文吏们进行史书汇编的工作,很是让他们感叹用人不疑。
他每日所写的条文交上去,严肃如谭彦霖也时有夸赞。
翰林们除了日讲、修史外,也有教导宫中内侍、撰写诰敕等职责,其中教导内侍算是一项美差,毕竟太监贯穿各个王朝,在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
结交宦官虽令清流不齿,却也是一条升官的捷径,只是名声在仕林中委实不太好听。
说来奇怪的就是翰林院就是朝廷最大的一股清流,可同时还是与宦官最为接近的文官,与宦官交结的翰林官一样不少,不得不说事情就是这么奇妙。
晚上下了值,李宁安一回家李明河便围了上来,正要说话,李金辉直接就打断了,“宁安在衙门一天了,什么事都等吃过饭再说。”
被打断施法,李明河悻悻的点点头,这么着急还是因为打通辽东商路自己还没整明白。
奶奶一来,家里伙食立马就不一样了,先前李宁安一人在家,家里做饭的厨灶是真的打不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