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众翰林都有表现的想法,谭彦霖自然也不会让某一人独揽,他便点了编修以上官职者数人。
翰林官们自是人人称是。
李宁安也领了写文章的职责,见身旁同僚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他也不由多了几分认真。
“这敕书你当好好写。”黄顺荣提醒道,“你一贯有才学,若是敕书得了阁老称赞,日后便不必担负这修书之责了。”
这么说也有几分道理,新科进士联名上书的风波可不小,作为带头署名的李宁安被阁老选中所写敕书概率会大很多。
众翰林接了任务,自然以这敕书为重,李宁安却不慌不忙地将手下侍书送来的《太宗实录中几个内容审完,反正谭彦霖也未催促,他只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行。
李宁安喝了一杯茶,配着一旁侍书拿来的瓜果,缓了一会儿,思绪仿佛也更通畅了。
李宁安有一阵没写文章了,但文章功底可没丢,他磨好墨,闭目沉思了一会儿,腹中酝酿着敕书的内容。
思索了一会儿,李宁安才在稿纸上动笔,写这种文章的重点是要打好腹稿。
不能想到哪写到哪,李宁安沉思良久,写起来速度自然提了上来,不过一会儿,他便将一篇完整的敕书写完。
他可没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个人情绪,控诉威远侯虽然是所有文官的共识,但东阁交代的任务只是召回威远侯,不能越俎代庖。
将自己的文章交予了谭彦霖。
此刻窗外天色已经有些发暗,李宁安与诸同僚拜别,不紧不慢地向家走去。
除了清晨实在迷迷糊糊,每日多是自己从家中步行上值,一进翰林院就是藏书阁中修史看书,若不活动感觉整个人一整天都不得劲。
谭彦霖知道,这篇敕书将直接影响到朝廷接下来对威武侯事件的决策,所以他对于选稿十分慎重。
他精挑细选,不仅要考虑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还要看写作者的文采和才学。
在不断筛选的过程中,谭彦霖发现李宁安的敕书写得相当出色。
他的文章字字珠玑,条理清晰,不仅传达了召回威远侯的意图,还融入了恰当的礼仪和尊崇之词。
李宁安没有过多地表达个人情绪,而是客观而准确地陈述事实,展现了一个翰林官应有的风范和专业素养。
谭彦霖决定将李宁安的敕书作为最终选稿,交给阁老审阅。
他相信,李宁安的文章能够得到阁老的认可,并且相信这篇敕书能够在朝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过李宁安毕竟初出茅庐,直接送上去难免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而且东阁的几位阁老都是实际行动派,只怕对其中的一些文章并不喜欢。
谭彦霖经过一番思考,最终还是选定了两篇敕书,并在第二天一早来到东阁值堂。
目前,郑礼宁计划致仕,内阁的权力由潘世同和张国起分别掌握。
然而,张国起傲慢自大,与潘世同关系不好,与郑礼宁相处也不太和谐。
朝中众臣都在猜测,潘世同和张国起之间肯定还会有一场权力之争。
谭彦霖匆匆地来到东阁前,进入阁内后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
内阁是大学士们办公的地方,需要经过诰敕房和制敕房才能进入。
阁内一片宁静,谭彦霖先找负责潘世同事务的中书舍人道明说明来意,然后对方进入阁内禀告,谭彦霖随后进入了中间的一间房间。
这里是武英殿大学士的办公场所,潘世同就在这里。
如今内阁一共三位大学士,整个东阁宽敞的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