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往读书时还惦记着纸笔花销不少,现在却是真不关心民生苦楚了。
药坊的生意越来越好,秋粮也入了府库,加上进了诰敕房后,他也收到了不少私底下的礼金。
这并不是李宁安想当贪官,而是大雍官场的默契,人人都要收礼,不收礼就显得他与众不同。
何况如果他不收礼,旁人会认为他有意刁难别人,或者阴谋更大。
因此他接受了这些礼物,让别人觉得他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才好立足。
在大雍朝的官场上,廉洁官员十分罕见,若是真有或许会被其他人视为真正的奇葩。
除夕晚上,李宁安在家里用餐。
李金辉似乎是察觉到他心不在焉,所以饭桌上大家都保持沉默。
饭后,林寻端起了茶盏,两个人一边吃茶,一边对坐在灯下。
林寻问道:“相公,您是不是有烦心事?”
李宁安略显歉意地说:“我不该将朝堂上的事情带到家里,以免让你也为之烦心。”
家人进京以后,除了修史的那段时间能常常陪着他们外,李宁安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朝政之中,回到家也只是和家人一起吃饭。
考虑到李宁安的忙碌,许氏他们也不打扰他,平时只和秦义
康、王明升的娘子们交流,或者在家看书、赏花,日子过得还算妥帖。
第二天,李宁安去潘世同家拜访。
尽管休沐期间衙门暂停工作,但对于在京官员来说,假期却比平时更加忙碌。
例如春节期间,正是与上官和同僚们加深感情的好时机。
李宁安准备了礼物,计划先去潘世同家,然后再去谭彦霖、廖贺和秦义康家拜访,同时也派了管家送去给翰林院里的同僚们的贺礼。
潘府门前人山人海,如果不是李宁安成为了潘世同的门生,而且现在在诰敕房为内阁工作,恐怕连门都挤不进去。
排队等待入内的官员们,外地官员至少得是巡抚、布政使这个级别,而京官至少是四品以上。
一个门子注意到李宁安,赶忙大声呼道:“原来是状元郎到了,阁老正在接待客人,状元郎先去暖阁稍坐片刻吧。”
听到门子的话,排队等待的官员们有些不满。
有人看到李宁安年轻,就问道:“这位大人难道是那个世家公子吗?为何能比我们先进去?”
门子轻蔑地瞥了那人一眼回答:“这位大人,他可是我们阁老的门生。”
潘世同只主持了一次会试,那是在庆宁四年的科举考试。
朝中的官员自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过那些在潘府外等候的官员那个不是连登黄甲的进士,只是因为运气不佳没有留在京城。
但是,他们在地方上担任巡抚、布政使时,那可是威风赫赫,让府州县的官员无不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