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走张望一边给郭壹介绍自家和村里的事情,快到村口时,郭壹已经大致清楚了这小山村里的情况。
这个小山村是前些年才建的,是契丹后晋联手灭唐后,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后,由北边南逃而来的三十多户人家组成。他们大多是都是张姓本族的,还有几户是一同南逃而来的亲友家,在逃到这里时,感觉这山里可避开契丹人的骑兵追逐,便定居于此,因此便自命名为小张寨。虽说没有官府来收取苛捐杂税以及依仗官府势力为虎作伥之辈的欺压,但同样也没有官府的官盐、铁器等物来此贩卖,他们所用的食盐、铁器之类的东西要么走上一百里地去最近的几个县城去购买,要么就等着不知什么时候才从外边来的商人来到这里,以极其高昂的价格来换取他们手中珍贵的皮毛、药材等物,更不要说孩子大了,还有嫁娶之类的人生大事,他们又多是一族同姓,不可能族内通婚,便是有几户外姓亲友,可也真的很有限,因此他们想融入到距此地最近的山寨。
郭壹与李静姝先前在热气球上所看到的那个小城却不是个城池,而是个极大的山中寨子,与这个小山村相隔约有三十来里地。这个张姓占据大多数人家的小山村,费了好长时间才弄明白,那个大山寨并不是普通的山村,而是这太行山北麓一伙占山为王的强人所建,里面不但有强人,还有他们的家属,据说他们的祖辈也是躲避战乱而来,倒是占据了这里最好的一块地方。
平时这小张寨的人若是卖些山货、买些东西才会过去,那里的人对于买卖货物的客商极其欢迎,只要是买卖货物的,不但一文钱不收,还提供各种方便,可即使是如此,因为地处深山老林,一年也没几个像样的客商来这里。所以他们的困境与小张寨的一样,都是缺食盐、缺铁器、缺少中原城池里所常用的一切,虽没有战乱,却根本不可能像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样,能过上富足的生活。陶渊明毕竟是个文人士大夫,写的也是理想中的乌托邦,柴米油盐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要是写进了文章,那不是太煞风景了嘛!
——不要提卖私盐的,哪个卖私盐的会挑着沉重的私盐,冒着极大的危险跑几百里地来这深山老林里来卖私盐?便是偶尔有点,那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来一次的客商,顺手捎带进来的,而且还不会太多。毕竟食盐卖的再贵,那还能比他们带的其它货物贵?
那个叫做三河口的山寨也是不属契丹不属晋,因为地盘大也有一些耕地,也有本寨的人经常出山来回的贩卖货物,所以日子要比他们这小张寨里的人过的稍好些。
他们边说边爬上往小山村里攀登的梯子一般的山路,郭壹回头看了一下李静姝,见她娇喘吁吁,额头上已经沁出汗珠,便把她背上的背包给取下来背到自己身上,又伸手牵住她左手,拉着她往上爬。
跟在李静姝旁边的张梅笑着说道:“哇……郭家哥哥……真的好心疼姐姐呢……”
李静姝顿时便红了脸蛋儿,瞥了郭壹一眼,便把头转身一边。郭壹倒是毫无羞色,爽朗的笑了起来。
张望、张栋、张梁三人看着,也不禁笑了起来,随即心中俱都想着:这小两口都是细皮嫩肉的,不管男的女的,都长得太好,可看他们俩面相最多不过十四五岁,说是什么山中修道之人,可怎么看怎么像是富贵人家私奔出来的……
他们正胡思乱想着,却听头顶上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铜锣声,随即便听有人喊道:“快快……快……有胡子来……胡子来了……快……你们几个快上来……”前边一句是在向全村示警,后边一句便是在催促张望他们要尽快回村了。
张望等人急忙加快脚步朝上攀登,也关切地催促着郭壹、李静姝。张望低声说道:“快走……到了村里便没事了。他们虽然强横,但咱们村里路险要,他们根本进不了村。虽然我们这儿不归契丹不归晋,可是经常有胡子过来打草谷,一般三两个月来一次,他们不杀人只抢东西,或是直接管我们要,只要把东西给了他们,他们便退走。不过这上个月才来过,怎么又来了?”
几个人急忙快速爬完最后一段梯形路,进入到土墙、石块围起的寨墙中间的用原木钉成的大门。当最后一人进来后,几个壮实的青年就急急忙忙的将大门轰隆隆的给关上。
郭壹这才松开李静姝的小手,转身快步走上了寨墙后面的土台子,朝下边观看。
这小山村其实也是一个用寨墙围起来的山寨形村落,坐落在半山腰,地形倒是很险要,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攻。而下边则是三条山涧溪流交汇形成的河谷,河谷边上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此时便在西北方向的那条出谷的河流和小路上,一队三十多骑的马队,小跑轻驰着朝这小山寨奔来。马上的骑士衣服杂乱,但个个凶神恶煞一般,俱都挥舞着马刀,这大概算是这支乌合之众唯一整齐的配置了吧。
这时李静姝也默默跟上来,站在他身后,看了一会儿,小声问道:“哥哥……不会有事吧?”
郭壹回头看着她,只见她脸上满上担忧的神情,便伸手握住她手安抚道:“没事儿!就这几个小蟊贼,禁不住哥哥一巴掌拍的!”
旁边几个拿着长长的木棍和梭标等各式简陋武器的青壮,听到他这话,不禁都皱起眉头来看着他。
张望则急忙说道:“这位是在那边山上遇到的郭壹郭小哥儿,小成小梅他们遇到豹子,被郭小哥儿一下就给打死了,这是救命之恩啊,所以我请他们来我家坐坐,表示下感谢。”又看着李静姝道,“这位小娘子是郭小哥儿的浑家,他们都是……嗯……都是山中的修道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