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可惜,天不遂人愿,使得张十诚晚了好几步,直到被朱重九击败了之后,才成功使用出这个方法,但也是失去了最佳的时机。
哪怕是占据了江浙一带的诸多府州,但是在陈三谅的眼里,威胁也是远远不如朱重九,显然陈三谅是准备解决掉朱重九这个劲敌,再转头去解决掉被陈三谅认为最弱的张十诚。
由此可以得出表面上的结论:
陈三谅≥朱重九>张十诚
只是很可惜,陈三谅是汉王,张十诚是吴王,要是朱重九不是吴国公,而是魏王,那么就有点像是顾倾仙记忆的那本《三国演义》的小说中记载的魏蜀吴三国了。
或者说,《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是根据这个时代的三足鼎立而改编来的小说,这朱重九、陈三谅与张十诚所代表的势力,便是对应的魏蜀吴三国。
毕竟,任何小说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是有原型。
原型是根基,然后小说作者再通过原型进行发散与修改,使其具备一定的故事性,由此而来有些同一个时期同一类型的小说,就会充满很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只要读者真正去阅读理解,就会发现只是采用的原型一样,其他的地方就根本不一样,表达的价值观与情感也是不同的。
“好了,局势分析完毕,接下来就是分析这四个选项了。”
顾倾仙立即是看向了这四个选项,很快就发现前三个选项都是选择进攻,只有第四个选项是静待局势发展,十分的另类与不同。
那么,就先分析第四个选项。
在顾倾仙看来,当今的局势,陈三谅写信联合张十诚进攻朱重九,张十诚肯定是会同意的,这可是从平安县开始就积累下来的仇恨,而且朱重九可是杀死了张十诚的父亲张同兴,以及张十诚的几个弟弟。
这等仇恨,只要张十诚是个正常人,就不会不同意陈三谅的这个好提议,两人一起形成联军灭掉朱重九再说。
所以,静待局势变化,其实是很被动的。
应该主动出击才行!
排除第四个选项。
随后,就分析前面三个选项,都是属于进攻类型。
到底是主动进攻陈三谅,还是主动进攻张十诚,又或者是兵分两路,同时进攻陈三谅与张十诚,让两人无法形成联军,打两人一个措手不及。
主动进攻陈三谅,则是认为张十诚沉迷于吃喝玩乐,就算是答应了联合出击,手下的将帅也是早就没有了战争的想法,很难快速调动士兵进行攻击。
主动进攻张十诚,差不多是同样的想法,不过这个选项却是认为快速灭掉最弱的张十诚,从而将自身的势力壮大,再与最强的陈三谅进行决战。
这个想法,的确是不错,却忽略了张十诚麾下的妖魔士兵,以及那个第四阶段的魔妖。
显然这个想法只考虑到了明面上的东西,还不如主动进攻陈三谅的这个选项更好,没有那么多的未知与不确定性,都是人类之间的战斗。
而兵分两路的这个选项,完全就是行军大忌,尤其是在面对与自身差不多的两个势力的时候,将自身的兵力变成一半,那就等于送死。
因此,综上考虑,还是主动进攻陈三谅最好。
“我选第一个选项,人生模拟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