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润廉心,贪念嗜欲而一壶荡尽。”这是在一个茶苑内看到的《茶廉赋》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茶能滋养清廉之心,劝人们在喝茶、品茶、悟茶中,除污去垢、净化心灵,荡涤贪念欲望、升华思想境界。
“茶”,有“廉”之韵;“廉”,有“茶”之魂。茶与廉,自古紧密相连。早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就用茶设宴,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诸侯、部落酋长,以示节俭、以茶养廉。唐代茶圣陆羽提出“精行俭德”的茶德观。清代郑板桥作“茶”联“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时至今日,茶已成为不少国人的必饮品。品茶如悟道为人,在慢饮细品中,享芳醇幽香之味、悟恬淡高洁之韵、做清静廉勤之人,便是得茶之精华和真谛了。
茶性静。茶叶入温开水中,不声不响、不疾不徐,缓缓沉入杯底,幽香静静溢出。赏其色,正而不浊、亮而能清。品其味,涩中有鲜,苦中回甘,涤尘埃、沁心脾。品茶,解渴提神,使人清醒;悟茶,不骄不躁,可得心静。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讲:“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茶的至高境界,大概就在于让饮茶人在冲泡、品悟中,去除浮躁、涵养品格、安定心性,守一份清醒和宁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行。”
对我们而言,清醒和安静,是为人处世的基石。头脑清醒、心灵静谧,方能意志坚定、深思熟虑、明辨是非,从而知足少欲、笃行致远。
茶致廉。淡雅澄澈是茶的底色,清正廉洁是做人本色。一杯茶,彰显的是高洁清正的君子风范,寄予的是廉洁自律的品格追求。人们常说的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正是茶之节约、俭朴、廉洁的彰显。东晋桓温就是以茶养廉的典范。《晋书》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茶廉思想延绵千年,茶廉表达方式,也由茶宴、茶会、茶话演化成今日的茶话会,广受欢迎,用于社交活动的方方面面。“茗溢芳醇满天地,人修廉洁和乾坤。”以茶明廉、尚俭戒奢,自觉抵制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之风,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也应是党员干部一以贯之的追求。
茶尚勤。北宋蔡襄所着《茶录》中有言:“茶生石缝间,盖精品也。”越是生长在石缝中、岩壁旁的茶树,制作出来的茶叶,品质越好。可见,好茶的产生,离不开辛勤付出和汗水浇灌。唯有久经风雨折磨、艰苦环境历练、外力揉捻焙烤和数次沉浮升腾,才能成上品,散清香。人生亦然,天道酬勤,勤则不匮,勤可成事。多年如一日坚持勤奋读书、刻苦训练、攻坚克难,练就一身处静的本领。
“人生当如茶,清廉胜浮华。”茶之静、动,静相辅相成。勤奋劲足不足、精神状态好不好,养的就是宁静淡泊、作为新时代的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面对各种“围猎”与诱惑,经受孤寂和煎熬,当自觉以茶明廉,如茶般清正、无私。
节气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立秋一过,吹在脸上的风,就有了一丝凉意,少了一丝闷热。秋天,一天天近了,更近了。
我最怀念秋天里老家的小院,当秋风吹过的时候,整个小院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景。
小院东边,靠近屋檐的地方,有一棵柿子树。当宽大厚实的叶子随着秋风悠悠落下,树上黄澄澄的柿子,就愈发显眼,挂在树上,像极了一个个的小灯笼。柿子有很多种,有些柿子熟透了,摘下来却不能吃,需要放在麦子瓮里,“暖”上十天半个月,才能褪出苦涩,留下甘甜。我家小院这棵柿子树结的柿子,不用“暖”,熟了以后摘下来就可以吃,格外甘甜。
每当柿子成熟的时候,麻雀、喜鹊以及很多不知名的鸟儿,就天天围着柿子树转,啄食高处香甜可口的柿子。父母从来不会驱赶它们,用母亲的话说,它们那点肚子,能吃多少?每天叽叽喳喳的,还让家里很热闹,挺好。
小院西边,是一棵枣树。枣树才一人多高,却已经结了好几年枣子了,第一年十几颗,第二年几十颗,到了第三年,就有上百颗。枣是金丝小枣,不大,却很甜。我观察过,树上的枣子,不是一天变红的,总是朝着东边的一面最开始红,一定是朝着太阳,日照时间长的原因。
今年枣子结了很多,挂在树上红彤彤的,很诱人,鸟雀们却几乎不来碰它们。母亲说,枣子皮硬,肉粗,不到万不得已找不到吃的,鸟雀不会吃它们。看来这些飞来飞去的小精灵,吃食上还挺挑剔。
围着这棵枣树,是母亲精心侍弄的一个小花园,里面各种各样的花都有,不过都不是啥名贵品种,无非是乡村最常见的鸡冠花、凤仙花、狮子菊什么的。立秋过后,这些花都显出衰败的迹象,多数叶子开始泛黄,花也早就谢了。有一种花是例外,那就是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