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干脆我订200套零件,省得有订单再加订,不,订300套,我那边工厂至少还要一个半月才能投产,多订一点,工厂可以有活干。”
花了一天时间,郭晓亮也只是说服自己原来上班的工厂接下订单,还是拍着胸脯承诺,将自己的自行车借给主任骑上几天,主任才同意利用工人下班时间,用闲置的车床加工,虽说进度不会太快,但好歹纳入了生产,很快就能见到成品了。
有了郭晓亮的协助,半个月的时间,李家良的20辆车就能够交付了,他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一万两银子给谁,零件成本谁付。显然,这两个“谁”是一个人,如果付给李家良,那挣的钱如何分成了大问题,如果不付给他,付给别人更不合适。
吴文玉很快给出了答复:在自行车产业园正式投产前,允许李家良的兴趣小组销售,其零件都要从自行车产业园购入,成本与明崇对外贸易公司相同。
明崇对外贸易公司还没有采购一辆自行车,不过采购价已经确定,每辆是400两银子。也就意味着,李家良小组销售这120辆车,让这个还没有开业的公司有了两银子的利润。
兴趣小组内部也有一个分配政策,利润大部分都要作为经费,能够分配的只有20%,也有2400两。
吴文玉对此还是很满意,这个兴趣小组已经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很长时间都无需申请经费,也算是省了些钱。可惜后续的发展还是吓到了她,因为李家良在一个月内,又签下了200辆车的销售,全都是慕名而来的南陈皇族,而这时候自行车产业园的零件厂还有2个没有投产,按吴文玉的指示,这些钱又被兴趣小组赚走了。
有了钱的兴趣小组开始实验各种形状的车,有的前轮特大,有的后轮特大,真正有实用价值的,还是几种三轮车,这种车被来参观的军方看中,先订制了十几辆,用到连队采买上,一时间,军队这种专用的买菜车,成了明崇岛上很奇特的景色。
李家良还专门为吴文玉设计了一款小轮车,以吴文玉的身材,也能轻松驾驭,小组还专门安排了一名女士,协助吴文玉掌握自行车骑行,吴文玉也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骑车,但她还是对自行车兴趣不大,有时候骑了车去办公室,下班的时候又忘了骑回去。
李家良丢的车没有找回来,综合协调司费力促成的明崇岛外围巡逻终于有了结果,警司下属12个派出所各管一片,各自巡逻,几天时间就抓到了两起偷运事件,偷运的物资都是机械零件,还是成批的零件,案子如此之大,抓到的人也不是小喽啰,一次就破了好几个积案。
警司再往上查,零件是哪个厂出品的,怎么卖出去的,发现工厂里的工人,利用多报废品的方法,把原材料留下来,然后再利用工厂车床加工。
虽说不是工厂有组织的行为,但工厂管理不严,导致战略物资外流的罪行是跑不了的,警司抓了一批,又罚了一批,各厂都加强了物资管理,各个重要工厂的废品和铁屑都要交回,以免再出现零件流失。
警司查获如此大案,自然是受了表彰,军备司作为协助单位,也沾了些光,同时,促成此事的综合协调司也适时地表明,这事他们功劳也很大,这一件事,也确实给综合协调司争了光,最后的结果是,综合协调司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叫综合管理司,另一部分叫发展规划司,提拔了不少干部,算是皆大欢喜。
这边忙着庆贺,李家良却是心中不满,虽说他的身家,已经不太在意价值500两银子的自行车,但心中的疙瘩仍没有解开,一直思量着,有没有什么办法,从源头开始就能防盗,并把这个事列到备忘录中。
明崇岛上搞机械的人多,每半个月都会有一次“圆桌会议”,开始的时候,只是几个工厂的技术人员在一起聊天,人数不固定,多的时候有将近20人,少的时候,只有6、7人,这些技术人员消费能力都挺强,最开始的时候,总是找一家酒楼包间,平摊消费,后来张帅加入进来,就协调了岛上唯一的庄园——赵钱山庄。
赵钱山庄也是给力,专门腾出几间大房子,供这些工程师休息、聊天,每次收费也不贵,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不再收费,只是吃、喝还是要钱的。
免费之后,参加的人更多了,中级学校机械班的学生,还要组织来体会气氛。山庄看来人越来越多,就又盖了一间特大的房子,叫“礼堂”,下面坐上千人不是问题,上面的台子上,也能坐50人。
李家良把防盗的问题带到了山庄,这次是小会,人不多,只有几十人,也就没有启用大礼堂,张帅正好也来参加,他的身份是机械研究院的院长。
李家良的问题抛出去后,众人纷纷从机械原理方面搞出“防盗”设计,这些设计有些成本太高,不适合推广,有些容易破解,价值也不大,有个人提出,直接改良一把锁,让锁固定在自行车上,会在成本和效果上有一个平衡,这倒是个不错的建议。
张帅听到这个问题,并没有和工程师们一样,钻入机械设计的思路,而是想到后世的“车架号”、“发动机号”,就提出了增加序列号的建议。
工程师们感觉这个想法太简单,却能够解决不少问题,纷纷支持,讨论会最后有一个推荐决议,要求新生产的自行车部件、重要机械的重要部件,都应该打上序列号,生产厂家对这些设备的流向要有记录。
得到了两个解决方案的李家良,心情好了一些,因为自行车丢失而压在他心中的石头,已经逐渐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