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个哈哈】:卧槽!这是什么东西?古代宇航员吗?!还挺萌!【滑稽震惊】”
“【郁米拍古粥】:这不是刑天在扎马步吗?【狗头】”
“【叶落时″思念】:越来越接近真相了!【大拇指】”
“【相思赋予谁】:不可能是夏耕或刑天,这玩意儿手里没盾又没戈,就是个普通老百姓造型。我觉得应该是山海经里提到的贯胸国,都是胸口有洞!【滑稽喝茶】”
“【虎问·熊头?】:楼上,你知道上古时期做青铜器是什么概念吗?谁家会给普通老百姓塑像?【抠鼻】”
只见唐飞峰发来的照片上是一个造型奇特的青铜人像,说它奇特是因为这件人像没有头,颈部到胸口有一个粗大的圆孔,双腿粗壮,略微弯曲,造型甚至有几分滑稽可爱!
呐,就这件。现存于金沙博物馆,专家检测有三千多年历史。
楚立见状笑了笑,客气说道:
“这件无头青铜人像是不是夏耕之尸,我也不敢肯定,只能说有这个可能。如果……”
他话还没说完,就看到前边正带路的蜜獾古力忽然站起身来,趴在一处灌木丛中。
楚立见状赶忙和唐飞峰说了句:
“不好意思,我这边有情况,先挂了!下次有机再连线!”
说完,直接操纵无人机飞到前方,看看是发生什么事了,让一贯胆大包天,横行无忌的蜜獾也变得探头探脑,不敢上前!
爬树窥探的古力。伙计,前边有啥事啊?你还不敢过去了?
————————
PS:最近几章内容涉及上古帝王的来历和生平,虽然大都根据古籍记载,出土文物佐证,再按照历史逻辑进行的推演,但终究只是一家之言,大家不必当真。
关于三星堆古蜀人的来历很可能是夏朝逃亡贵族的猜测,大家不必过分惊讶。
巴蜀之地,和大禹一族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竹书纪年》曰: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
《帝王世纪》记载: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己。
但这两处大概率是后世传抄时,出错了。
大禹母亲应该叫修(xiu)巳(si)。
相传大禹得姓“姒”(si),就是和母亲一族有关。娰和巳是同音,巳的意思就是蛇。
夏朝大禹一族的图腾就是蛇,而非其父鲧一族的三足鳖图腾。
《诗经·小雅·斯干》中写道:“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其中意思就是姬周王室的腾图是熊,相传来自祖先黄帝有熊氏。而夏娰的图腾则是蛇。
意思是姬姓男子梦到,娰姓女子梦到虺蛇,都是非常吉祥的征兆啊!
姬周宗室的男子很喜欢娶姜姓和娰姓的女子,着名的烽火戏诸侯的红颜祸水褒姒,就是娰姓女子。
熊罴都是熊,罴是棕熊,古代的含义是大熊。
虺蛇都是蛇,虺是细颈大头的小蛇,甲骨文中“禹”字的原型结构。
《说文解字》:“禹,虫也,从(念cong)禸,象形。”
“虺”和“虫”字的甲骨文,都念做hui
这也是为什么曾经有民国历史学者认为大禹原型是一条虫,实际上没这个人。当然,这是胡说八道。
要知道,虫字在古代早期是没有昆虫的概念的,而是指的是龙蛇一类的动物。
《大戴礼记》中记载道:“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有蠃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所以,大禹名字中的虫子,以及获得的姓氏娰,还有夏后氏的蛇(或长龙)图腾,都应该来自他的母族。
《淮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远古的故事:
传说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以吞吃过往的动物为生,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
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帝尧派遣大羿(不是后羿,两人不同)前往斩杀,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所以,修蛇其实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巴蛇,也是修巳(古音同蛇,意思也是蛇)一族。
这个故事去除神话色彩,就是图腾为大蛇的修巳一族在帝尧时期盘踞洞庭湖附近作威作福,人狂自然有天收,被一个更猛的猛男大羿一路杀的向西逃窜,在巴陵这个地方让人把部落首长给宰了。
而这个巴陵位置大概率是指的距离洞庭湖西边千里之外的巴山地带,而非岳阳。
湖南和川蜀的书友们不用和我犟,《尚书·禹贡》记载岳阳的地名,叫做东陵。秦时,东部属长沙郡罗县、下隽,西部属南郡、黔中郡。汉时分属长沙下隽县,罗县及南郡华容县。武陵郡孱陵县。三国初由吴、蜀分治,后属吴。建安十五年(210)。吴析长沙郡北部置汉昌郡,为市境置郡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析下隽县西部建巴陵县。
也就是到西晋时候,岳阳地区才叫做巴陵。
而巴山得名于夏朝,古籍记载为”蛇山“!
从洞庭湖到巴山,相隔千余里,看来修巳一族当年惹得祸不轻啊!
不过考虑到洞庭湖似乎和帝尧关系似乎关系紧密,似乎也说得过去了。(帝尧两个女儿,娥皇女英相传生于斯,葬于斯)
首领被杀,修巳(修蛇)一族也因此四分五裂的各自奔走了。
后来,其中一支部族有莘氏,和帝尧的臣子鲧联姻。这个人就是大禹的母亲女志,族名修巳,图腾为蛇。
后来,鲧因为治水不利被帝尧所杀,族人获罪,大禹小小年纪就从贵族变成罪族。
于是,为了建功立业,重振家声,他选择继承母族的蛇图腾和巳姓。(大禹父族鲧的图腾是三足鳖,很明显,大禹没能继承到)
这也是为什么相传大禹是四川人,来源于其母族的原因。
治水成功后,帝尧根据大禹母亲的巳姓或者大禹当时所属的蛇图腾,赐给大禹“娰”姓。(巳和娰和蛇,这三个古时都是一个音)
后来,大禹家天下后,儿子夏后启继位,将祖母修巳一族分封到了蜀川一带,赐名为“巴”。
是的,巴国来源于夏朝,那时叫做巴方。但以前这个地方不叫“巴”,山海经记载为“朱卷之国”。
“巴”这个字应该是来源于修巳的“巳”。
巳的意思是蛇,而巴的意思则更进一步,是大蛇。后世《说文解字》解释为:巴,巴虫也,或曰吞象蛇。
巴字在甲骨文的字型就是一个张着大嘴的蛇头。
“巴”字甲骨文写法,形象为大蛇张口
所以,修蛇(修巳)就变成了巴蛇,当年修巳一族首领被大羿斩杀的地方,后来才叫做巴陵。
“陵”字在古代是特指帝王诸侯的坟墓,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死后,埋葬的地方都能叫“陵”的!
而巴蛇吞象,看看三星堆祭祀坑中那数不清的巨型象牙就知道了。
巴族这个好战分子得到大外甥夏后启的支持,又狂起来了!
当时蜀川荆楚应该有不少以大象为图腾的部落没少被巴族欺负,不仅部落被吞并,就连数不清的大象也惨遭毒手,一根根象牙被运往巴国。
这段上古部落吞并的历史留下了巴蛇吞象的传说。
当时的巴国范围内,修巳一族被称作“蛇巴”,应该还有图腾为大象的“象巴”,和图腾为白虎的“虎巴”,或许还有其它小部落。
但从后世巴国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的虎纹图腾,以及《长阳县志》记载,虎巴后来姬周联姻,首领都姓姬,巴国也被白虎图腾部落所统一,从此巴蛇图腾退出巴国舞台。
嗯,夏朝一没了,修巳一族挨收拾的下场,果然一点都不奇怪啊!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歌九辩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夏后开就是夏后启,开和启上古时,字型基本一样,都是手和门,意思是把门打开。
夏后启的形象极有特色,这是山海经中神明的典型形象。
而大禹本人,在《帝王世纪》《论衡》中也被描述为:“禹耳叁漏”,意思就是大禹的每个耳朵有三个窟窿。
这父子俩的形象都不太符合中原帝王的仪态,反倒是三星堆出土的古蜀文明青铜人像,几乎如出一辙,具有很浓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上图:耳叁漏,下图:珥两青蛇,乘两龙。不过夏后启佩戴的应该是更精致的青蛇耳环。
这说明,大禹和夏后启从小受到修巳一族的影响远大于中原一系的鲧族部落。
因为夏朝和巴国的关系如此亲近,所以尽管相隔千里,夏后氏还是掌握了许多关于远古蜀川地区的诸多信息,譬如:三星堆!
这也是为何夏朝被灭后,有一支夏朝贵族逃亡三星堆避难的原因,大概率是族里有相关记录。
这支守卫夏朝遗族,传说中的大禹的母族,巴蛇一脉的传承者,有没有什么文字记载?
总不能全是我脑部瞎蒙的吧?
当然不能瞎蒙!
这支巴蛇后人就是后来的賨人,也叫蛇种巴人,又称寅(yín)人、板楯蛮。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境域)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巴賨族是巴地八族中分布最广、人数众多的主要民族。
商末,参与了武王伐纣战争的就是蛇巴(賨人)。
賨人,也叫蛇种巴人,又称寅(yín)人、板楯蛮,修巳一族的后人
修巳一族,也就是蛇巴人在历史上所建立的文明,有据可查的就是在东周时期,他们不和有姬周撑腰的虎巴玩了,自己独立建立了一个充国。
现在的“南充”、“西充”都是由当年的“充国县”。
而充国都城,应该就是今天的阆中古城。
以上,就是我对三星堆和夏朝关系的推理和解读,所引用的古籍文献,字型来历和相关含义,以及相关出土文物,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传说,都为真实。
但是这个故事毕竟是脑洞而已,大家不必当真。
好了,三星堆和夏朝的相关内容暂告一段落,接下来继续我们的非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