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了陈依依一眼,我问她要了一支笔,在方案上我觉得有一些问题的地方做了批注之后。放下这份方案,拿起了另一份,由陈依依主笔的有关访谈类抖音号,标题为《一万种不同的人生》的方案。
这个方案看上去就比之前俩没毕业的学生要专业全面多了。
除了定位、简介、内容设计、陈依依从不同维度分析了现在市面上不同的竞品账号,以及这些账号的优劣势,和用户画像。
而后,基于这些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可能在我眼中,这个所谓《一万种不同的人生》的账号,应该是找“一万”个不同的人,过来聊一下自己的境遇。这也是市面上大多数类似账号的做法。
但不同于我的理解,在陈依依的视角,她并没有照本宣科,单纯只是找人来聊自己。
而是以一个平面化的视角,把这么多不同的人生做了一个横向的展示。
首先,她对于这个账号的核心理念是——以专题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别样人生的。
具体来说,她首先把这些“专题”可以分为若干大类,比如,以不同职业为区分,以不同年龄为区分,以不同性别为区分,以不同地域为区分等等。
根据这些大类,再做细分。
职业这个分类,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就聊聊潜规则,那就找各行各业的人过来聊一聊他们这个行业的潜规则;
年龄这个分类,也很好理解,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遇到的不同问题,找相近年龄段的人过来现身说法。比如学生、家长群体会更关注的亲子关系问题,就可以找学生和家长过来聊,如果想要博眼球,那就可以找适龄男女过来聊一聊彩礼,聊一聊婚恋观;
性别这个分类,就可以是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过来聊一聊他/她们眼中的异性,或者两性关系,敏感一点的话,可以聊一下男权女权,男女平等之类的话题;
地域这个分类,就更浅显了,让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在生活习惯、习俗,为人处世的方式,甚至针对某些问题的价值观上有哪些区别。
总体来说,虽然现在举的例子还不是很多,但不管哪一个例子拿出来,都很有聊头,如果以一期视频3分钟来算,随便一个话题,弄个10期应该不成问题。
而且理论上,不同的分类下面所涵盖的话题,应该是无限的。只不过能够带来关注度,或者话题性的不会很多而已。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个人对这个想法非常认可。
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溅不出多少水花,但这个账号的内容包罗万象,并不单一。所以后期变现的方式应该不会少,无非就是多点少点的区别。
关于变现的内容,陈依依也有提到。
但一看就是比较浅显的,比如做行业话题的时候找不同企业来冠名,或者聊到什么跟某种特定产品有关的话题的时候找相关品牌赞助,还有就是针对平台的扶植政策制作一些对应的话题内容,来换取流量变现,诸如此类的内容。
当然,她说的这些都是可行的,甚至还是花了心思去研究的。
但我之所以会觉得她说的浅显,那是因为,她的思维还是框定在怎么从平台中获取流量,然后变现这点上。
那如果跳出平台的限制呢?
或者说,把这个《一万种不同的人生》当做一个产品,甚至品牌来运营呢?
如果不负责任地随便说,比如引入资本,把这栏目彻底综艺化,请一些明星或者其他领域的知名人物过来做客聊天,甚至让这些明星、名人,扮演成之前已经出现过的普通人,去体验他们的生活?然后再回来进行探讨,甚至辩论?借助这样反差,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热度?进而吸引更多的关注,以及资本。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而且是不负责任的空话。
撇开这些不谈,我最看重的,是这个账号的思想深度,它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慢慢变得厚重,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心浮气躁的社会,这种积累,不是能够用钱来衡量的。
甚至我还跟陈依依开玩笑说:“说不定几年之后,你就能凭着做这个节目的眼界和阅历出一本书了。然后再搞个知识付费,这样又多了一套财路。”
陈依依笑了笑,眼中带着希冀道:“真要有这么一天,我请你给我作序。”
赶忙摆了摆手,失笑着摇头道:“谢谢你看得起我,但最好你还是另请高明,我可没这种本事。”
好似负气一般,陈依依撇嘴回道:“切!你不写,我就自己写!”
刚想接话,我的手机就响,拿出来一看,是秦莉。
我下意识地看向陈依依,后者见状疑惑道:“怎么了?”
“呃……秦莉……”我有些尴尬地说道。
嗤笑一声,陈依依鄙视我道:“你这种行为才容易让人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好不好!”
其实对于今天的午饭,昨天晚上跟她打电话的时候我是报备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