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提到孔子对诗歌的筛选与编纂,他从三千多篇古诗中选取了可以用于礼义的诗篇,这体现了他对文学的价值观念和对教育的深思熟虑。这让我们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此外,孔子对《易经》的深入研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三次翻断了韦皮制成的书带,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将以孔子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学为指导,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坚守忠诚和信实的原则。同时,我们会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对待问题和困难,不愤世嫉俗,不轻易发表意见,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
《孔子的智慧:教育与人生哲学》一文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阅读此文,我们对孔子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将努力将这些理解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人。
354、孔子的一生:教育与使命的传承
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哀公在大的野外打猎。叔孙氏的车夫鉏商捕获了一只野兽,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吉利的预兆。孔子看了野兽后说:“这是麒麟。”便收养了它。孔子说:“黄河没有出现河图,雒水没有出现洛书,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颜渊死后,孔子说:“天命夺走了我的弟子!”当他在西部打猎时看到麒麟,便说:“我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了!”他感慨地叹息说:“没有人了解我!”子贡问:“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我不怨恨天,不责怪人,通过学习低下的事物而达到高深的境界,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这就是伯夷、叔齐!”他认为“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他认为“虞仲、夷逸隐居并放任自己的言论,行为中保持清廉,废弃中保持权衡。”而孔子自己则说:“我与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或不可以的。”
孔子说:“唉呀唉呀,君子担忧的是去世后名声不被传颂。我的道路无法行通了,我死后如何让后世了解我呢?”于是他依据历史记载编写了《春秋》,从鲁隐公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结束,共十二位国君。他以鲁国为中心,亲周,故殷,传承了三代。他简洁地撰写文辞,却意义深远。因此,吴楚的君主自称为王,而《春秋》却贬称他们为“子”;践土之会实际上邀请了周天子,而《春秋》却避讳地说“天王在河阳打猎”:通过这样的例子来规范当代。贬损的含义,后来有王者兴起时会加以揭示。《春秋》的义理得以施行,天下的乱臣贼子都会感到恐惧。
孔子在位时审理诉讼,文辞中有些是可以与人共享的,他不会独自占有。至于撰写《春秋》,他笔锋犀利,删减坚决,子夏等人无法增减一字。弟子们学习《春秋》,孔子说:“后世了解我的会因为《春秋》,而责备我的也会因为《春秋》。”
第二年,子路在卫国被杀。孔子生病了,子贡请求探望。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前漫步,说:“赐,你来得太晚了!”孔子于是感慨地唱道:“泰山崩塌了!梁柱断裂了!智者凋零了!”说着便流下了眼泪。他对子贡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够尊奉我了。夏人殡葬时站在东阶,周人站在西阶,殷人则站在两柱之间。昨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我原本是殷人。”七天后,孔子去世。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
哀公为他写下了悼词:“苍天不悯,不让我这老人再活一年,让我孤独地坐在位子上,孤单地承受痛苦。唉呀,多么悲哀啊!尼父,不要自律!”子贡说:“国君难道不想在鲁国有所作为吗!夫子曾说:‘礼丧失了就会混乱,名声丧失了就会有错误。丧失意志是混乱,丧失行为是错误。’活着时无法施行,死后却写下悼词,这是不符合礼的。称呼‘我一人’,这是不符合名的。”
孔子被安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边,弟子们都为他服丧三年。三年期满,大家相互告别离去,都哭泣着,各自表达了深深的哀伤;有的人还留下来。只有子赣在墓旁搭起茅庐,住了六年,然后才离开。弟子和鲁国的人们来到孔子墓旁居住的有百余户,因此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年都会在孔子墓前举行祭祀,而学者们也会在孔子墓前讲解礼仪、举行乡饮和大射。孔子的墓地有一顷那么大。他生前所居住的房屋,弟子们保存下来,后世将其改为庙宇,收藏了孔子的衣冠、琴、车和书籍,一直持续到汉朝,超过了两百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曾用太牢的礼节祭祀孔子。诸侯卿相到来时,都会先去谒见孔子墓,然后才处理政务。
阅读《孔子的一生:教育与使命的传承》一文,我们对孔子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他在鲁哀公十四年春天捕获麒麟的那一刻起,让人被他的智慧和胸怀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