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没有科技领先的穿越?不,我有 > 第78章 信约平死了

第78章 信约平死了

待林海走出信约平寝宫时,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了。

林海很难相信,一个人居然能靠大脑记住那么多的东西,也很难相信经过了至少十个千年,整整四百代人,这些信息在渐次增加中是如何准确传递下来的。

信约平告诉林海,真正的王朝传承其实不是这样的。

在老皇帝觉得自己快要记不住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太子召唤到寝宫,然后花上很长的时间一点一点的把这些内容告诉他,让他反复背诵,复述,直到再也挑不出问题之后,才会放心的把权力移交给太子。

而新皇帝则会按照先皇的遗嘱,每隔三天进入一次法拉第笼,将自己记下来的内容一次次强化记忆,直到以后进入笼子,整个脑海里就都是这些事情才肯罢休。

这样三天一次强化记忆的习惯,将会贯穿他整个执政生涯。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世界很难听到太子被废的消息,因为一旦太子接受过信息,老皇帝就不再愿意更换继承人了,毕竟再教一次学生也是很痛苦的事情。

不过也不是不会存在意外。

毕竟人嘛,总是有个三灾五病的,万一正值壮年的皇帝突发疾病倒地不起然后一命呜呼...

亦或是还没有得到传承的太子实在是想升职了,但是等空缺一直等不到...最终只能选择悄悄给父皇送上一杯充满孝心的毒酒...

嗯,大孝子。

这样的情况确实不可避免。

所以,当八个千年前,崛起于草莽的秦国大帝一统天下后,就陷入了长时间的纠结中。

所有被他灭掉的皇室都给他讲了同样的故事,由不得他不信。

但是他实在是没有把握,跟随着自己一起打天下,独立开府建牙,拥有国家一半兵权的二儿子能够容忍大儿子继位。

万一老二直接干掉老大和自己,都不给自己反应的时间,那么千年的传承岂不是要断送于自己?

这样的千古罪人,大帝觉得最好还是不要去做。

所以他力排众议,采取了分封制,哪怕这样会给整个天下的稳定留下后患。

果然,在大帝驾崩后不久,大秦就陷入了分崩离析之中,最多的时候分成了七个国家。

不过还好,七个新的皇室都能保存信息,大帝成功的把鸡蛋从一个篮子放到了七个篮子里。

从那时起,皇室的传承里又加上了一句话:天下至少要保证三个国家同时存在。

也就是这些信息至少要三个皇室同步传承,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以至于倘若某人真的政变成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了老皇帝,以至于自己什么传承都没有得到,那么他的邻居,也会借口会盟,亲自去把内容再告诉他。

所以很多年以来,无数人都很好奇,皇室选定继承人到底是什么个标准。

有时候立长。

有时候立嫡。

有时候立的人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

甚至有选自己远房亲戚的儿子来继位的。

信约平告诉林海,其实有一个不成文的硬性指标,就是记忆力一定要好...

看起来会背书这一条,哪怕你厌倦了高考复习,穿越过去当太子也得会...

林海难以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在面对生而为人的尊严,对自由的向往,以及作为生物最基本的安全与繁衍的需求时,这帮站在人间权力最顶点的人统统都选择了把自己投入这似乎看不到尽头的传承中。

在过去的十个千年里,出现了无数的明君、中兴之主也有太多太多的平庸之辈,甚至于不少暴君在当时的评价非常差,甚至于被亲近的大臣或者农民起义推翻...

但哪怕是最钟爱于享乐的帝王,都会每隔三日,停掉自己的酒宴,打发走自己的宠妾们,放下手中最喜爱的珍宝,然后走进那个笼子,开始复诵他父王留下来的内容...

但,他们都忠实的执行了这个诺言,把信息传承给下一任皇帝。

不管新皇帝是他们的儿子、未曾谋面的亲戚、曾经的大臣,亦或是攻入皇宫中高喊着要把他碎尸万段的农民军领袖。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明确的能够不受信息扰动侵蚀的,就林海一个人。

所以林海很是认真的问过信约平一个问题,既然知道是他来了,为什么信约平还是要挑起和清河的战争?

信约平的回答出乎了林海的意料。

一来,是因为统治国家的惯性,高棉不可能面对西南的变故不管不问,

二来,也是因为有清理人口的需要,反正都是要打仗,打谁不是打,

三来,信约平是这样说的:您以后是要整合整个大陆的资源去讨伐暗渊的。但我们不可能也没办法把您的背景告诉每一个人,所以若全部的皇室统一授权给您,哪怕皇帝愿意,下面的将领,士兵,百姓们也会有怨言的,所以我们需要先向他们展现您的实力。

在西南,还有什么比灭掉传承了四百年的高棉还能展现您的实力的呢?

当然,我也不打不还手,毕竟作为一名国王,统治者的尊严还是要的,我总不能下令全国百分之十的人自杀,然后去清河向您投降吧?

我能做的最大的配合,就是继续让杨义贞那个白痴当右相了,我相信,杨义贞的全力抵抗,对您来说,就已经是最好的配合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唐:带着小公主去旅行和林黛玉先婚后爱三国之龙:杨磊的霸途快穿:躺平仙尊万界溜达开局背抡语,怎么夫子破防了?带着闺女混大唐旧五代史品读迷雾星球的曙光南北赤血录黄帝内经百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