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BA一场比赛有四十分钟,现在中国队与法国队的比赛只剩下最后十分钟了,双方以63平的比分,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男篮展现出来的顽强与韧性,这是赛前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如果说林溯是拖动航母的核动力和指挥室,那么其他球员就组成了甲板、弹药库、船舱等主体部分。
只是当航母行驶久了,动力自然会有有所消耗,而其他主体部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
回到比赛中,末节一上来法国队就动用了三名体力充沛的后背球员来冲击内线,而中国男篮却不敢有丝毫大意,仍然只能摆上全主力。
在对方一次次扛炸药包式的冲击中,周鹏、丁彦雨航先后拿到个人第四次犯规被换下。
周鹏和小丁两人在外围防守补位的表现大体是好的,他们在场的时候不显山不露水,不在的时候中国队的防守劣势就显出来了。
替补上来的李根和邹雨宸虽说体格壮实,也敢打敢拼,但是他们在防守轮转的脚步上却是逊色不少。
好在李根打球头脑灵活,懂得运用身体优势。
一次快攻中,当他接到林溯助攻时,还真表现出了一种詹姆斯的感觉,行进间直接顶开戈贝尔上篮打成。
可惜,体力消耗巨大的中国男篮,再没能打出前面那种压迫性夹击防守,在“你一攻、我一铁”的回合制中,中国队已然落后十分之多。
3分47秒,场上比分72比82,中国男篮的教练组叫出暂停。
下来之后,宫鲁鸣指导召集所有球员过来,说道:“打钻石!保证成功率!”
一边说,宫指导在战术板上一边画,而在他身后的助理教练李楠听得连连点头。
严格来说,“钻石”并不是一种战术,只是一种战术的起始落位,是战术的开始部分。
所以,“钻石战术”这个称谓是不对的,准确说应该是“以钻石落位展开某某战术”。
“钻石”的具体落位很简单,持球人外线控球,另外四人以钻石(菱形)站位。
比如两名内线站在罚球线两端附近,两名侧翼则是一内一外落位。
当然,实战中并不要求一定要站得像个钻石,也没有固死的站位。
钻石落位需要持球发起人拥有良好的控运技术、出色的传球视野,和足够的突破威胁。
此外,落位的四人最好拥有一定的投篮射程,以及出色的交叉跑位能力,彼此之间能够互相掩护——这里的掩护是那种扎实的真掩护,而非假掩护。
总的来说,“钻石”其实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基础落位,重点是看后续的战术发起和跑位变化。
基于“钻石”落位而策动的进攻,在比赛场上最常见的就是“高吊球”和“侧翼挡拆”了。
不过,这种落位初始看似简单,实际想要打好“钻石”并不是那么容易,中国男篮此前就打过几次,但是都被法国队识破了。
话说回来,在林溯记忆中,中国男篮一直都打不好“钻石”落位。
在经过系统的篮球知识灌溉之后,林溯终于总结出来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了。
一个是落位太明显,中国男篮往往在后卫运球过半场时,球员们就已经提前站好了钻石落位。
这么明买明卖的意图,同样接受过战术熏陶的防守球员一眼就能看出,并能迅速做出有针对性的防守策略。
一次进攻就只有24秒,当战术被针对的时候,时间上已经不允许球队再跑出新的战术了。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中国男篮大量的钻石落位最终都会变成内线球员的持球强打,这实在是无奈之举。
除了落位太快,中国男篮球员的基础能力和执行力都是不到位的。
前面就提过,落位的四人需要有扎实的掩护能力和投射能力,而中国男篮球员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都不够理想。
掩护挂不住人,基础投射能力又不合格,这也使得球队后续战术变化不够丰富。
另外,中国男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太过于套路化。因为一直想按套路来打,明明跑出来空档还是不敢自由发挥。
如果每次进攻都非得按套路来,那就错过最佳的进攻时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