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味的对抗,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谁也讨不到好处。
但是在对抗的同时,双方也要懂得互相妥协。
秦寿的招贤令表面上是在广召贤能,然而事实上,秦国招募的主要目标还是这些召国的公卿士子。
毕竟读书人就只有那么一撮,如果不用他们,难道要去用一群字都不认识的游侠?
当然,秦寿也可以自己培养士子,但是这个周期却是十分的漫长。
至少也需要三年的时间,方才能够培养出一批勉强能够从事基层工作的“知识分子”。
秦寿能够等得起三年,甚至是三十年都能够等得起,毕竟他还年轻。
但是秦国等不起,召邑的百姓更加等不起。
所以,秦寿在拒绝公卿们的条件之后,立即便颁布了招贤令。
如果能够瓦解公卿的联盟自然是好事,但如果不能够瓦解公卿的联盟,也能够为秦国找到一些基层小吏。
等到将来秦国培养出自己的士子之后,再行更替倒也不迟。
而对于公卿之家来说,他们维持自己体面,保证门客奴隶附庸忠诚的便是他们的权势与地位。
现在召国刚刚覆灭,他们的余威尚在,故而还能够维持偌大的家业。
但如果时间拖延日久,那些手底下的人发现,曾经高高在上的公卿,在秦国的地位竟然与他们相当的时候,这些人难免就不会生出异心。
在得知瑞端投奔秦国君去了之后,伯渠丝毫也没有阻止的意思,反倒是询问起了伯姜的课业。
伯姜是伯家的继承人,乃是一个家族未来的希望,从小便接受最好的教育,伯渠只是一提点,他马上就明白了伯渠的想法。
嘴角当即上扬,拱手向着伯渠一拜道:“儿子的才能,远胜瑞端十倍。”
话音落下之时,就在伯渠满怀欣慰的点头之下转身离开。
“来人,备马——”
伯姜离开了伯府,当即便迅速的向着招贤台而去。
小辈们投奔秦国君是早晚的事情,与其让那些“下人”占据先机,不如自己率先主动出击。
谁说在秦国为官,就一定得对秦国君百依百顺?
秦国君既然提出了以才取士,那他伯姜为什么就不可以借着这股东风青云直上。
在自身的地位得到提高之后,再去帮助伯家争取利益,岂不是更好吗?
就在伯姜离开之后,伯渠却是将目光看向君府所在的方向。
秦国君与公卿之间的博弈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在彼此势力互相牵扯之后,秦国的粮食危机依旧不能够得到解决。
到时候,秦国君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呢?
“如果真的能够找到方法,我伯家…”
伯渠的眸光中浮现出了些许的决绝。
作为一家之主,曾经执宰一个国家的人物,他同样不乏壮士断腕的气魄。
如果秦寿真的有办法解决粮食危机,那么秦国君便绝对不会妥协,等待召国公卿的便只有顺从,没落,迁徙这三条路。
然而身上已经背负了“叛国者”骂名的召国公卿们,就算迁徙到了别国也一样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