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萨尔浒之战,宣告了后金诞生,那么已己之变,则是见证了清帝国的崛起。
历史上的已己之变,建奴方面不光是劫掠了大量的人口物资,更是让大明威严扫地,摧毁了大明文武以及百姓的自信心。
从此之后,建奴又四次入关,不断的摧毁大明的军民士气,受到的抵抗越来越微弱。
明朝的文武官员皆是闻奴色变,在建奴入关时,大多都是闭城畏战,只敢在建奴撤军时尾随相送。
大明的关内之地,对建奴不再遥不可及,就连京师重地,都成为了建奴的跑马场,可以随意的劫掠杀戮。
靠着从大明身上不断的吸血,建奴的实力越发强大,为其日后入关奠定了牢固基础。
从后世看,满清此举就如同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举一国之力,拼赌国运。
让人遗憾的是,华夏民族在这两次国运比拼中,皆是以败北而告终。
朱由检在夜深人静之时也曾想过,如果这一战,大明输的没有那么惨,自己应该不会杀掉袁崇焕。
后期的松山之战,也不会那么急功急利,把大明最后的家底也葬送掉。
而黄太吉,如果这一次入关没能成功,那满清帝国就不会有机会建立。
正是靠着击败大明帝国这个庞然大物,才让黄太吉有了足够的威望,对后金进行改革,做到了大权独揽。
正是因为知道这一战,对大明有多么的重要,所以朱由检把能做的准备,都做的最为充足。
他皇宫军校中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第一期分出近一半,让陈锦时带着去了陕北。
剩下的一半学员,连同后续的三期都投入了此战当中,卢象升的军中,包括基层军官在内的武官,全部有这些学员担任。
在京畿附近的各处皇庄,一直严格训练出来的新军,同样是在为这一战做准备。
除了新军之外,朱由检把明末的那些敢战之将,也基本召集了过来。
孙传庭,秦良玉,洪承畴,曹文诏,满桂,侯世禄,贺人龙,猛如虎,虎大威,左良玉等等,这些能战之将,都被朱由检安排到了京畿附近。
他们的部队,也都在朱由检用官位和银子的诱惑下,得到了整编,不会再如同历史上那般,孤独的各自为战。
除了这些,朱由检还把自己和那些明末大能们,费劲了心机,好不容易才研制出的各类新式武器,给一部分官兵也装备上。
能做的都已经做到了极致,底下,就看这些明末的名将们,是否可以改变这一战的结局。
二月二龙抬头,一路上受尽袭扰的黄太吉,终于率领大军赶到青县,到了这里,卢象升总算是放弃了对他们的袭扰。
不过黄太吉和建奴高层,却没有丝毫的放松,因为此时的青县,已经汇集了近八万的精锐明军,在孙承宗的带领下,迎接他们的到来。
对于明军选择在一马平川的青县,与自己决战,建奴的高层们其实都有些意外。
建奴这一方,向来就是靠着骑兵优势,欺负以步兵为主的明军。
青县虽然河流密布,可对于明军来说,也并不算是什么好地方,明军理应避战才对。
不过既然明军选择了此地决战,那对建奴们来说,肯定是再好不过了。
在这广阔的平原上,建奴的大军更容易展开,击垮了明军后,也方便他们去追杀。
明军虽然士兵人数众多,可经过这么多年的交战,建奴清楚这些明军彼此之间的协作,并不是很灵敏。
这也是因为明军的军制,一路大军中有着无数的总兵参将,平日里很少有过协同作战。
一旦陷入激战,这些小军头为了保存实力,很容易就会避战,最后引发全军崩溃,比赛谁能在建奴的铁蹄下跑的更快。
而建奴则是恰恰相反,因为人口稀少,他们在作战时,都是抱成一团,彼此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