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是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桑皮纸以桑树枝内皮为原料,有粘性,纤维光滑细腻,易于加工,经过去外皮、浸泡、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等工序后,就可制成桑皮纸。桑皮纸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用途很广泛。”
主持词录完后,大家跟着钟导向小巷走去。
没走多远,就听到阵阵许多木槌捶捣东西的声音。
大家走进了一个小院子,看到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整齐摆放着几排木框,钟导说,“那些木框里就是桑皮纸,正在晾晒。”
刘军开始拍摄,魏新开始录音。
院子里的匠人们各自忙碌着手中的活,花池看不懂他们都在干什么。
看到一位汉族中年人在工匠旁边站着,夏有玉上前询问,
“您好!我们是《走进新疆》摄制组的。请问您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吗?”
中年人说,“我不是工匠,我是搞研究的,我叫于斌,欢迎你们来拍桑皮纸,宣传我们国家的千年绝技。”
夏有玉问,“于先生好!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们都在做什么吗?”
于斌先生说,“可以。你看,这位工匠手里拿的是桑树枝,他正在用小刀把桑树皮剥下来。
这些桑树枝要先放在水里浸泡,泡软之后去掉表面的深色表皮,取出桑树皮里层白色的内皮部分,然后把这些桑树内皮放到加满水的大铁锅中去煮,边煮边用棍子搅动,一直到树皮煮熟软烂,再加入胡杨土碱。”
看到有人在敲打树皮,夏有玉问,“那些匠人在做什么?”
于先生说,“他们把煮熟捞出来的桑皮放在一块长方形的薄石板上,然后用一种木制榔头砸桑皮。边砸边翻,直到把桑皮砸成泥饼后再放进一个半埋在地下的木桶内。
在这之后,工匠要拿起一根顶端有一个小十字的木棒伸进木桶里搅拌桑皮泥。
搅拌一会,桑皮浆被搅匀了,再把里面的渣子用专用筛子过滤。
之后用一个大木瓢伸进木桶里舀出一大勺纸浆,倒在一个大约40-50厘米的沙网状的木制模具里,过滤后放在一个小水坑里。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这些木框模具架在院子里晾晒。”
夏有玉问,“新疆桑皮纸有什么特点?”
于先生说,“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是以桑树嫩皮为原料,制作完成后的纸具有韧性好、拉力强、质地软、吸水性强、历经千年不褪色等特点。
桑皮纸的专业用途之一是修复古籍、再造古籍。”
夏有玉问,“现在这里桑皮纸的传承工作进行得怎样了?”
于先生说,“为了保护和传承桑皮纸制作技艺,墨玉县在普恰克其镇布达村建成了以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中心为核心的桑皮纸产业园,有配套的桑皮纸博物馆、民族乐器工坊、桑皮纸书画室、桑皮纸展销厅。
目前,墨玉县已经有30多户、50多人的桑皮纸传承人群体。”
夏有玉问,“桑皮纸除了修复古籍,还能有什么用途?”
于先生说,“新疆桑皮纸一直保持着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方式,古老的造纸技艺代代相传。
因为生产桑皮纸的特定材料桑树皮原料有限,包括它的独特工艺程序都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造纸生产。
所以说它是一种小众、高端的产品。它在高端书画市场应用很广泛,非常受书画爱好者欢迎。
也可以说,新疆桑皮纸更适合创作书画作品。”
工匠们还在忙碌。认真地操作每一道程序。
于先生拿起一摞制作好的桑皮纸给夏有玉看,让他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
夏有玉用右手抚摸着一张桑皮纸说,“手感真好!朴实细腻。”
花池在附近看着夏有玉的右手花痴:手真好看,修长白皙,干净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