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坑道,里面光线昏暗,几乎看不清两米以外的东西。
大家跟着导游顺着水流方向往深处走了一段路,眼前忽然变得明亮起来。
“这就是圆形井口”。导游指着一个井口对我们说。
大家再顺着坑道往前走,又出现了一条暗渠,借着电灯的光源,大家看到暗渠宽度大约一米,高度却不足一米。
暗渠中的水清澈见底,水渠由高处向低处流淌着。
导游介绍,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和蓄水池(涝坝)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麓,通过在地下修建暗渠,可以把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引入盆地浇灌农田。
为了方便施工和供氧,修建了一座座竖井,它们就像一个个路标,指引着地下水流入戈壁绿洲。
当水流到地势较为平缓的盆地边缘,会通过地上的部分明渠汇入涝坝,供当地百姓使用。
导游说,坎儿井始于西汉时期,后来传到中亚和波斯。
祖先们在开挖暗渠时,为了保持直线方向,尽量减少弯曲,他们创造了一种木棍定向法。
就是相邻的两个竖井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在井绳上绑上一根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
然后人们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挖掘的人按照木棍尖端所指的方向挖掘。
在挖暗渠时,祖先们又发明了油灯定向法,就是根据两点成一线的原理,用两盏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证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
为了让不同的作业点保持一致,他们又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挖渠者背对油灯,始终朝着自己的影子方向挖掘,一直挖下去,就可以不偏离方向。
暗渠越深空间越窄,最后只能由一个人弯腰向前挖掘而行。
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挖掘空间又非常狭小,只能容许挖掘的人以跪着、蹲着或半躺的方式,在冰冷刺骨的雪水中一铲一铲地向前挖掘。
通常五个人劳动一天才能掘进两米。塌方、缺氧、被冻病、被水淹、被石头砸到、井绳断裂等意外会随时发生,先辈们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挖通一条坎儿井,少则需要几年,多则几十年,有的甚至是爷爷没挖完,儿子接着挖,儿子没挖完,孙子又继续挖。
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祖先们挖掘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先辈,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
花池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维吾尔族先辈为挖坎儿井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但是坎儿井又是吐鲁番人民的生命之水,为了在这片干燥的土地上活下去,再苦再累也不得不挖。
导游说,吐鲁番和楼兰古国中间只相隔一个罗布泊;吐鲁番因为有坎儿井引来天山的雪水,不仅开出万亩良田,还建设出甜蜜的葡萄沟。
而曾经兴盛八百年之久,在古丝绸之路上曾经繁荣昌盛一时的楼兰古国,却在唐朝初年就神秘消失了。
有人说是因为战争,有人说是因为瘟疫,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缺水!
楼兰王国古城遗址后来成为典型的雅丹地貌就说明了一切,可见水就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任何繁荣都不会长久。
由于地底下潮湿阴冷不便久留,大约不到20钟,导游便带大家乘坐电梯返回了地面。
地面上是欢乐的民俗园景区,包括民俗街、民居宾馆、葡萄园等,可以观赏欢快的维吾尔歌舞表演、购买花花绿绿的旅游纪念品、可以品尝民族风味小吃。
夏有玉没有心情去看民俗园的其它风景,他还在为曾经挖掘坎儿井辛苦多年病痛死去的农民们感到心痛。
他们为了子孙后代的美好未来,自己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昏暗的地下承受苦难的劳作。
钟导带大家走到了民俗园景区的葡萄长廊下,坐在椅子上,请大家品尝桌上几盘珠圆玉润的无核白葡萄。
不远处传来了游客们的谈笑声,孩子们在葡萄架下唱歌,童声清亮动听,夏有玉的心情慢慢缓过来了。
有几个男女游客在附近用手机放《青春舞曲》的音乐,即兴跳起舞来,有个男子的舞姿很笨拙生硬,还跳得很陶醉。
夏有玉想到了自己笨拙的舞姿,悄悄笑了。
钟导忽然问夏有玉,“夏有玉,在你眼里,花池算不算美女?”
花池立马来了情绪,她看着夏有玉白皙的脸,漂亮的眼睛,希望他夸一句自己漂亮。
夏有玉说了一句,“我觉得,花池,像池塘里的荷花。”
花池笑了,荷花也很美!忽然又觉得哪里不对,这不是在解释她的名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