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顾文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了首都大学的农学专业。
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拿到过多个国家级奖学金。
没毕业就培育出了自己的第1个新品种农作物—高产玉米。
该玉米耐干旱,抗虫害,产量又高,一夜间就在全国各地遍地生花。
甚至还出口到外国,在各种干旱地区落地生根,很大程度缓解了当地的粮食问题。
凭着这份出色的成绩,一毕业顾文就进入了国家的农业研究机构工作。
从事着各种新品种粮食的研发工作。
新品种杂交水稻,亩产是原来的三倍以上。
新品种杂交小麦,亩产最高可到1600斤。
耐盐碱水稻,可以在海边盐碱地种植,可以直接引海水灌溉。
除此之外,顾文还大力的研究并完善植物的水培技术。
让土地贫瘠地区利用该技术实现蔬菜自由成为了可能。
以上这些成绩都是顾文用短短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的。
每每想到此,顾文都不禁感慨,随身空间特别是可以种植的随身空间,不愧是各种小说的常备金手指,是真的非常好用。
如果没有它的帮助,顾文是没有办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获得那么多的研究成果。
毕竟农业研究比不了别的,它是通过不断的育种、种植,然后在新的种子中再筛选品相好的,符合预期的,继续进行种植。
通过不断的迭代,让人们想要的遗传基因固定下来,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往往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不断摸索。
每次进行研究的时候,顾文都会把一部分种子送进随身空间内进行种植。
利用随身空间可以快速成熟的特点,加快种子的迭代速度,以达到人为加速的目的。
同时顾文还把随身空间内的井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投放到实验基地的灌溉系统内。
井水中有着一种特殊的能量,按照普通小说中的描述,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灵力。
井水中的含量原本就不多,稀释过后,虽然没有太强的效果,但也可以增强植物的生命力,保证它们的存活。
这也是顾文所在的实验基地,农作物很少死亡的原因。
20多年过后,年仅40多岁的顾文早已名利双收。
现如今的她被首都大学农学院聘为教授。
平常时候除了在学校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首都郊外的实验基地内。
不过偶尔,她也会像正常人一样,去到市中心繁华的地段逛逛街,买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