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的紧迫现实需要促进技术发展,技术发展又反过来助推文化传播。
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税的取消、《文心报》的出现,给大胤的文化教育注入新活力。
《洛京月报》《民生》《问法》等报刊杂志喷涌而出,经济较为发达的州推出了自己的报刊,文人墨客热衷投稿出书,一稿成名者不在少数。
其中《问法》覆盖面极广,被强制要求普及到县级。
它因宣伊陛下以法治国的理念而生,集普法和司法指导功能于一身。
《问法》的主办方是大理寺,协办方有刑部和御史台。
它刊登的内容包括律法条文的原文和解释、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包括民事、刑事,包括反腐败反黑恶的真实案例。
最初是一个季度一期,到昭文后期演变为一月一期。
次年春天,还会将上一年度的内容汇总成书。
不过,古代交通不便,没有我们这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成熟的物流体系,像易青轶的老家金谣县那种地方,要过两到三个月才能收到最新的《问法》——毕竟不能为了送它,搞八百里加急,这没有必要。】
运送时间确实是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视频播出至今,朱宣伊只能在青橘的言语中猜测后世繁荣盛景。她真想亲眼见一见青橘口中后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成熟的物流体系”,不过,大概此生无缘了吧!
驱散掉一些小小的遗憾,朱宣伊又想:大胤分为十二道,道下为州,州下为县。如东部富庶之道、州完全可以刊行自己的报刊。但,刊行报刊必须得到上级官府的允许。
该控制的东西还是要控制。
《文心报》才刚起步,这些事情慢慢来吧。
确定方向后,朱宣伊继续听青橘讲述。
【话说,易青轶辞官回到老家金谣县后,向中央申请了专项资金——类似于现在的扶贫专项资金。
他与本地县衙合作发行了《了望金谣》。
这份报纸两个月发行一次,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当地官府为民做了什么事、街头巷尾有什么趣事、本县的司法案例、诗文,还有健康知识、谜题。
在易青轶的多举措努力下,金谣县治安更好了,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读书认字的人多了,科举考中进士的也多了。
景帝时的大理寺卿卓思茹就是来自金谣县。】
许多臣子酸了。
他们在职时都不一定能从中央要到钱,易青轶都回到偏僻的金谣县,还能从中央要到钱。
钱怎么要的?
大概是写了一封信给陛下或者宰相吧!
没有记错的话,易青轶回到金谣县后,教化乡里、宣扬律法、自学医术、发行报刊,每一件都不是易事,偏偏他都做成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感觉易青轶的精力是无限的?
的确是能臣,可惜被他那个糟心儿子拖累了。
【很多人功成名就后都会回馈乡里。
比如,出身湖陵的孝慈皇后王清然,她在湖陵开办女学,设立助学金,帮助女孩们求学习武,同样这么做的还有蔡柏溪和蔡恬;出身鸣州的孟文箬在当上工部尚书后,重修了银苔道观,并给鸣州百姓修桥修路;钟灵韵是孤女,她死后将自己的家财都捐给了收养孤儿的慈育院。】
被提及的王太后、蔡柏溪、蔡恬、孟文箬、钟灵韵表示,这些都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