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中原策马潼关路,长安遥指大漠西 重新上路,谢瑍在反思自己。 还是有些想当然了,没想到古代粮食亩产竟这么低,如此说来,粮食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和深耕,再加上施肥等措施,提升一至两倍很简单。这就相当于一年顶了两年甚至三四年使用啊。看来农业技术的问题,种子的培育问题,需要立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至于为什么刘穆之他们都没有向他提起此事,谢瑍也感到奇怪。 到了冀州,谢瑍没有惊动官府,只是借着来此暗暗走了一圈。 檀玄这次警戒多了,看来上一次败给符丕也有长进了。 休息了一夜,谢瑍又启程了。 简短截说,这一日渡过黄河,到了洛阳。对这个六朝古都,谢瑍生前只来过一次,还是参加一个会议。会议完了以后,就离开了。此后就没有专程去过,没想到重生之后,会这么快就来到这里。 经过三天的赶路,进洛阳城的时候,夕阳尚好。 对于谢家而言,豫州洛阳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不可磨灭的作用。 谢尚首次成为豫州刺史,后来谢家一脉相承,就是由此开始了向超一流世家迈进的步伐。 洛阳比邺城更大,也更宏伟,毕竟是古都。虽说历经诸多的战火洗礼,但他还是顽强地挺了下来。虽然它现在依然有些萧条,比起冀州和邺城差了不少,也许是没有实施新政的原因?谢瑍不无得意地猜测道。 趁着落日前的短暂时光,谢瑍站在南宫门前,看着斑驳的大门,再看看看着旁边伫立的三座府邸,据说就是什么司空司徒太尉府了。 东行一百多步折而向北,从宫殿和太尉府中间的直道向北,你就能看到一大片居民区,居民区的后面是一座规模稍小的宫殿,那就是永安宫了。居民区的西侧就是北宫,南宫和北宫有复道空中相连。 现在的南宫北宫是后来修复的,从汉末董卓在此放火烧城以后,洛阳虽然多次修葺,远未达到作为一国之都时应有的规模。 向西转过北宫,但见西北一座豪华俊丽的建筑,这就是曹魏时新建的金镛城,还有遗存的濯龙园。雍门的北侧是金市,对面的中东门外是马市。可惜晋朝没有什么建树,如果没有谢瑍的出现,直到北魏迁都至此以后,洛阳才有了第二次大规模扩建,这就是几十年之后的事了。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当之无愧的。从蔡伦的蔡侯纸,到张衡的浑天仪、候风仪、地动仪,马均发明的指南车、记里鼓车、龙骨水车等都是在洛阳完成的;贾谊的《过秦论》,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充作《论衡》,班固班昭兄妹著《汉书》,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张华撰《博物志》,以及后来杨玄之著《洛阳伽蓝记》,郦道元著《水经注》等等都是在此完成的。 不但如此,汉魏晋三朝,经学盛行,这里有多很多名人对各种经典进行注解,公元79年汉章帝特在白虎观大会群儒,议五经异同,命班固做《白虎通义》做定论。东汉佛教传入东土,由西域传入的佛经大部在此翻译。魏晋时期文才辈出,诸如“建安七子”、“三曹”父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皆会于洛阳,名噪当世。左思《三都赋》成,洛阳为之纸贵,一时传为美谈。 洛阳,谢瑍心里暗暗叹息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是“崤函帝宅,河洛王国”,“八面环山,五水绕洛”的神州之都。 这里也曾是晋朝的国都。 时光荏苒,如此煌煌之地,竟然零落如此。 谢瑍不由轻声吟诵张养浩的《山坡羊·洛阳怀古》: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春陵王气都凋丧; 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 千古转头归灭亡。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现在还没有天津桥,那是后来隋炀帝定都此才建的。 休息一夜,准备明日入潼关。 这条路可以说是鲜血染成的。当年董卓挟持汉帝迁都,火焚洛阳;后来曹魏两晋十六国几经易手,洛阳根本就没时间休养生息。这条路虽是两都之间的必经之路,却是地势起伏不平,相当难行,就算是有秦驰道的东方道,依然如此。 出了城门,向西瞭望,但见群山连绵不绝,峰峦重叠,一望无尽。谢瑍非常钦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样形象的描写,自己是来亲身体验这潼关路了。 西行不到半个小时,远远看见关楼巍峨耸立,这就是汉关(今新安县城东7里)了。汉函谷关是重要的关隘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至今已经2100多年了。所以汉函谷关又称汉关,“函”指匣子,“谷”为山谷,顾名思义“函谷”之意即为以山谷为匣,遏其要冲。 汉关北依凤凰山,北距黄河60公里,南侧为青龙山,南北两山对峙,易守难攻。关楼坐西向东,东临涧水,西通新安县城,南连青龙山,北接陇海。据史料记载,关前南北两侧拥有高厚城墙延伸山间形成的天然屏障——古称八特坂或八将山,是著名的古战场遗址——八陡山。唯有通过城门方可出入此关。 本来秦函谷关就够险峻了,汉武帝为确保长安之战略纵深,再修此关,可见对于长安都城的安全有多看重。但他不知道,再长再险的关谷,也抵不过朝廷无德,子孙不屑。不然就不会留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了。 从汉关至秦关300余里,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叫弘农。过了弘农再西行130余里就是潼关了。 一路上地势起伏,岭坡连绵,但见山谷两侧,林木相携静立,千姿百态;峰峦岩石裸露,沟壑纵横。林谷幽深,溪流如带。如果是夏季从此走过,那些岩峦会被满山满谷的翠绿淹没,伴以溪流淙淙,鸟语花香,正可谓幽静之谷也。 这一段,自北向南有黄河、青河、畛河、金水河、涧河等主要河流,沿岸均有河谷川地分布,地势平坦,河渠纵横,是主要的粮食产区。看来黄河的治理也是个大问题。 函谷关东不远,就是弘农。这里是我国一个非常有名的姓氏: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发源地。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武则天之母等都是出自弘农。 后世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此地和潼关、蒲阪故地一样,已消失于世间,留下的只是个名字,而这些名字曾经有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过多少令人神往的辉煌,都随着白驹过隙斗转星移渐化渐无…… 穿过绵亘30余里的幽谷,伴着清脆的马蹄声,转过一道弯继续前行两千多米,就是谷口了。出了谷,就是通往潼关的坡道了。这样险峻的深谷密林,正面攻破真的很难。自从潼关建城,这里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谢瑍暗道可惜。那时候还没人知道保护文物呢。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 潼关故称桃林塞,古人杜氏记载: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云潼关,亦曰冲关。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也。《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今日得见潼关,谢瑍还是心情相当的激动。因为这是后世看不到的。 但见一条毗邻黄河的坡道蜿蜒而上,巍峨的关楼坐落在本就突兀的黄土塬上。四周的城墙,随着塬顶之势略有起伏。越发靠近,你的感觉会越发强烈,那就是什么叫雄伟,什么是仰视。来到关楼门前,这时候抬头看去,酸痛的脖子让你明白高不可攀不是一个词。而回首来时的路,你才会发现居然有了身在云中立,会当凌绝顶之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