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普尔以前一直都是独立的王国,有着2000年以上的历史,印度和缅甸的主要通路经过曼尼普尔邦,以前土邦大君征收关费,曼尼普尔比印度东北的其他地区富有,因此维持了几百年的独立。当大英帝国占领了印度后,曼尼普尔当然也不能幸免。英国介入曼尼普尔王室之争,将曼尼普尔并入英属印度。
当地政府1947年摆脱英殖民之后,1949年重又被印度统治,为中央的直辖区,于1972年从阿萨姆邦分出建立。曼尼普尔邦居民在近几年时间内一直在寻求脱离印度独立建国。
梅加拉亚邦是印度东北部的一个邦,东西约三百公里,南北约一百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约296万人,首府西隆2011年人口约14万人。主要民族为加罗族(Garo)以及卡西族(Khasi),而该两个民族分别使用加罗语(属于汉藏语系下藏缅语族的萨尔语群)和卡西语(属于南亚语系)这两种语言。主要宗教为基督教,少数人信仰印度教、原始宗教或伊斯兰教。梅加拉亚邦是印度三个以基督教为主的邦之一。其邦名源自梵语,意思是“白云停留的地方”,暗示该地多雨的气候特点。
米佐拉姆邦是位于印度东北部的一个邦。于2001年人口普查中邦人口约为890,000。面积km2。米佐拉姆邦的识字率高达89%,于印度各邦中仅次于喀拉拉邦。
那加兰邦是印度的一个邦,位于印度东北部的喜马拉亚山脉,西连阿萨姆邦,南接曼尼普尔邦。该邦名称“那加兰”字面意为“那加人(居住的)地方”。作为在1963年12月1日从阿萨姆邦里面划出来的一个新邦,那加兰邦是印度的第16个邦。那加兰邦是印度三个以基督教为主的邦之一,超过90%的人口为基督徒,少数人信仰印度教。
特里普拉邦是印度的一个邦,位于印度东北部,邦的南边与孟加拉接壤。现特里普拉邦首府为阿加尔塔拉(Agartala),官方语言为孟加拉语和廓博罗克语(Kokborok language,或直接称特里普语)。特里普拉邦的一个内陆邦,地理特征是由几个南北山脉中间的山谷,与西部平原的状态。主要宗教为印度教性力派,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或佛教。
原“勐泐”(景陇国)、“勐卯弄”(麓川国)的傣泰,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民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各级地方自治政府;“勐佬”(老挝国),成为东西两大阵营角力的场地,;已改名为“勐泰”(泰国)的“勐暹罗”(暹罗国)成了美国最主要的盟友,君主立宪制得到巩固和发展。
国际学术界认为“百越”与现代的汉族、黎族、京族、高山族、水族、壮族、侗族等诸民族有诸多亲属关系,其中,分布在中国属于汉语族的约1亿1500万人口闽民系、约7700万人口的吴越民系、约6000万人口的广府人及约300万人口平话人与古代百越部落有着深厚的历史亲缘关系;分布在中国和越南,属于孟高棉语族约8000万人口的京族也与古代百越部落有着深厚的历史亲缘关系;分布在台湾岛属于台湾南岛语言约50万人口的高山族与古代百越部落有着深厚的历史亲缘关系。当代百越后裔总计有约4亿1550万人,其中2亿5500万人是汉族,占了百越后裔总人口的61.3%。
可见,各地的“越”从一开始就说着不同的语言。题主问“南方诸语言是否受到百越语的影响”,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虽然很多具体问题还没能得到解释,但南方方言中的一些底层词汇来源于当地的“越”族。从语言接触学的角度来看,因战乱而迁入百越之地的中原汉人没有人数上的优势,不可能在短时间取代当地语言。另一方面,汉人在当时有文化上的优势,还有聚居的特点,这些都使得汉语得以保存而没有被当地语言侵蚀。
按照近现代世界语言接触的情况来推测的话,从第二代移民开始,大部分的汉族由于能够充分暴露在两种语言环境下,应该都是汉语和当地语的语言兼用者。而语言兼用对母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会表现在语音、句法、词汇等多个方面。就像很多海外华侨即使汉语说得不错,仍在发音、语调、遣词造句以及表达模式上与国内的母语使用者有很大不同。
随着汉族在当地文化、经济等方面影响力的增加,周围的“越”族在交往过程中也会逐渐习得汉语。尤其是他们的孩子,只要有机会暴露在汉语环境中(如跟汉族小孩一起玩耍),就能很快学会汉语。当然他们所学的汉语肯定是汉族所说的受了当地语言影响的汉语。之后,这些“越”族人说的汉语还会再受到他们自身母语的影响。这种语言接触互为影响的过程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割裂开来看。
估计像有人觉得普通话是满族说的蹩脚汉语一样,也会有人认为南方方言差距那么大也是各“越”族学习汉语的结果。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是站不住脚的,都是一种想当然。我们分析语言接触时,大部分都是看第二代、第三代以后的语言习得及使用状况(当然也有一些是研究第一代移民的,那就属于第二语言习得了),基本属于儿童的第一语言习得范畴,根本不牵扯学得会学不会、说得是不是蹩脚的问题。所谓“蹩脚的××语”只能用来指成人学习了却无法完全掌握的某门外语。第一语言(母语)的习得跟年龄(有说8岁,有说13岁)和语言环境有关,跟民族是没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