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眼又过四五日,汴京已有了冬意。
丝丝缕缕的寒风席卷过回廊御苑、红墙金瓦,整座皇宫格外的静溢庄重。
慈明宫里地龙烧得正旺,副相董谦明恭敬跪在来仪殿内,似乎有要事禀明。
此人面相生得温和谦恭,常常未言先笑,实则内心阴险恶毒,工于心计。
秦善被永平会挟持后,他曾信誓旦旦地与秦子羡拍胸脯保证:“秦相素来看重下官,莫说要我鼎力相寻,就是赴汤蹈火,下官亦是万死不辞。”
然,私下里,却是比谁都笑得欢腾。
毕竟这可是扳倒秦善,取而代之的绝佳机会。
朝堂就是如此,你方唱罢我登场。
郑太后坐在矮桌前,桌上置着香炉,火上设盘形云母,以之衬香,香不及火,余烟袅袅,令人心神怡悦。
董谦明道:“太后,臣有一事相禀。”
“董卿请讲。”
董谦明道:“今岁苏湖秋收比之往年大大的增加,余粮均已运往边境各受灾的府州。加之,蛮族归顺,国泰民安,皆归功于太后贤达有德与陛下治理有方。臣这儿有一封百官的请愿书要呈给太后过目。”
郑太后疑惑地抬眸:“请甚愿?”
董谦明铿然道:“百官代表千千万万的子民,请求太后与陛下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祭祀天地。”
郑太后神色几不可察地一顿。
李江亦怔了怔。
郑太后不确定地:“董卿是言...封禅?”
董谦明无比肯定地:“回禀太后,百官正是此意。”
李江察言观色,即刻上前将董谦明手中的请愿书接过来,呈给郑太后过目。
郑太后翻开请愿书,纵览其上一个紧挨着一个的名字,微露震撼之色。
董谦明再接再厉道:“天下大兴,四海无虞,万里河清,五谷丰登,臣伏祈太后,登兹泰山,行封禅之礼,福禄子孙,庇佑苍生。”
郑太后听着听着,神色逐渐变得激动起来。
她才不在乎甚福禄子孙,庇佑苍生,但能前往泰山封禅,她便是史上第一位封禅的太后,就能名留青史,功盖千秋。
浑身的血液似沸水,带着一股不可言说的热气,一直窜到指尖。
郑太后竭力抑制住激动,声音微颤:“自先帝驾崩,直至今岁还政于皇帝,哀家自愧无德。然上天眷顾,百官信任,哀家当以诚报之。”
顿了顿,
“董卿,哀家与陛下离开京师后,便由你监理国事。着令礼部十日之内备齐一应之物。”
董谦明大喜,稽首道:“微臣谨遵太后懿旨。”
*
是夜,斜月晶莹,幽辉满地,蓁蓁与赵君珩所乘坐的大船还未进入江南。
沐浴之后,绞干长发,蓁蓁懒懒地躺在美人榻上翻了会儿话本,便见雪芽和青芽进来铺床。
“王爷呢?”
雪芽道:“回王妃的话,王爷在湢浴里。”
闻言,蓁蓁美目一转,合起话本,慢腾腾地自美人榻上坐了起来,
“咳...你们都下去吧,今晚不必值夜了。”
雪芽与青芽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王妃的言外之意,相视一笑后,低眉顺目地道:“是。”
待两人出了舱房,蓁蓁深深呼吸一下,悄然起身,走向了湢浴。
六尺见宽的浴桶,如松如篁的男子沐在其中,肩膀宽阔,双手搭在桶沿,微仰闭目。
晶莹的水珠顺着优越的下颌线,流淌过骨感的喉结,在氤氲水汽中更添端美,呈现出蓁蓁从未见过的昳冶与贲张。
她不由得再次深深呼吸,莲步靠近之际,眉眼间的青涩渐渐染上一抹别样的韵味。
可她动静再小,赵君珩的耳朵还是动了下,闻得是再熟悉不过的茉香,唇角隐约地勾了勾。
蓁蓁食指轻轻戳他肩,娇声问道:“王爷需要揩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