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作为西域的重地,承担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沿河而来的客商,要在焉耆做短暂的休整之后,选择继续他们的商事活动,另一个方面就是防范西匈奴的侵袭。
自从大汉在针对匈奴的攻略取得多次成功之后,西遁的匈奴就占据了阿尔泰一带,尤其是天山南北区域,更是西匈奴的必得之地。
新朝控制西域之后,对西域的控制力逐渐在减弱,主要就体现在西域能够获得的物资和人员方面的支持越来越少。
随着老一批戌卒的老去,新的戌卒得不到补充,加上武器的消耗,现在的新朝西域驻军的战力,连之前的一半也没有。
加上自新朝控制西域之后,无论是粮食军资还是新兵移民,都基本上由驻军自己解决的状态,在西匈奴的侵袭之下,消耗的人员物资迟迟得不到补充。
因此焉耆驻军的战力,早已不是强汉时可比,孱弱的焉耆驻军,现在连生存都成为了问题,更遑论在与西匈奴的对攻当中获得胜利了。
幸好西匈奴的攻城能力不强,在依靠坚城多次获得胜利之后,焉耆驻军的生产都无法正常进行,自己的造血能力被削弱到了极致,就如同挂在胡杨树上的秋叶一般,不知道哪一场风中,就零落在广袤的戈壁之上了。
从东向西的行商,从焉耆可以选择两条路,一条是中路,经过焉耆之后,经轮台往北,沿大河行进,另一条是南路,经焉耆之后向和田沿山行进。
但日益稀少的行商,已经减少到一个月都很难见到一波了,因为匈奴的侵袭和劫夺,大量受损的行商选择了及时止损,这也是焉耆日益颓废的重要原因。
不止焉耆的局面是这样,其它西域的新朝驻军和各个城邦国家,也进入到了朝不保夕的状态当中,很多城邦都暗中投靠了势力雄厚的西匈奴。
西域的新朝驻军,无论是本地民户中选拔的战士还是老卒,在焉耆数十年的戍守当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从强盛走向了四面皆敌的状态之中,这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了。
新甘州城的建设工地上,到处都是涌动的民工工匠队。
作为一个没有设计城墙的新城,从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
兴汉镇对于新甘州城的营建,是从道路和供水系统的设计开始的。
十八纵十八横的道路设计,把巨大的河滩地分割成了三百多个整齐的区域。
南北为路,东西成街是兴汉镇的传统。
而用山川河泽为路名,以诸子百家着作做街名,则是老白的创举了。
这样的命名方式,让新甘州城即便才是一个城市的雏形,就兼具了广纳八方,汇聚各种思想的立意。
新甘州城没有内城和外城的区别,更没有修建一个像样的城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