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他行事坦荡,又何惧他人误会自己有女友?
就这么放着吧!
而此刻,在综合楼的另一间小会议室里,王茜已经开始对那位见义勇为的大三学生进行采访了。
这位大三的男生体格魁梧,身材高大,然而却显得异常紧张。
在采访期间,他的手指反复地抓握座椅两侧,就差没扣个三室一厅出来。
王茜最初询问的几个问题,效果均不尽如人意。
诸如“你当时心里在想什么?”、“你感到害怕吗?”之类的问题。
他的回答总是支支吾吾,甚至离题万里。
无奈之下,王茜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转向启发式询问。
例如她将原问题“你当时有何感想?”转变为“你当时心中所想是什么呢?是不是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肩负起保护他人安全的责任呢?”
这类问题的答复显而易见,只需以“是”或“对”作答,这便是启发式提问的核心所在。
这种问答模式大大加快了采访的进程。
因为几乎等同于记者在自问自答,而受访者几乎无法对问题作出深入的阐述。
故而,整个采访在短短不到半小时内便结束了。
大三男生离场后,王茜抬手轻按着脑袋。
虽然采访时间极为短暂,但她却感到筋疲力尽。
在整个过程中,她近乎一人分饰两角,既担任提问者也充当回答者。
这与之前采访白良时的轻松愉快氛围截然不同,那次的采访效果极佳。
相较之下,两者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
王茜轻叹一声,转向坐在一旁的娄丝雨,莞尔一笑,问道:
“娄同学,通过对比这两次采访,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差异之处呢?”
娄丝雨听后,微微一笑:
“两次采访之间的反差确实很大。”
“例如,你最初采访白良时,全程流畅自如,令人感觉轻松惬意。”
“在那场采访中,你提出问题后,无需过多引导,白良就能口若悬河地回答。”
“他甚至能将你的问题延伸开来,侃侃而谈,令人耳目一新。”
王茜听后,肯定地点点头:
“很好,娄同学观察得非常细致,你展现出了从事新闻行业的潜质。”
“但如白良般从容的人毕竟不多,大多数人在接受采访或面对镜头时,都会感到紧张,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我做新闻工作已经八年了,所遇到的采访对象大多都像刚才那位大三学生一样。”
“所以呀,做我们这一行的也不容易呀。”
娄丝雨再次点头表示理解:
“嗯,我理解了,非常感谢王记者的悉心指导。”
王茜的这番话,让娄丝雨内心的挫败感更为强烈。
人最怕的就是比较,刚才那位学长已经大三了,但在面对采访时所表现出的从容与淡定却远不及白良的十分之一。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那位大三学长的能力不足,因为王茜已明确指出,紧张是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本能反应。
这只能进一步证明,白良实在是太出色了。
他的优秀让娄丝雨感到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