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和麒麟阁是干什么的,大家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的。
麒麟阁……莫非是养麒麟的?名字很合理……这凌烟阁又是干什么的?
皇帝并没有解释此事,民间便猜测了起来,没有答案。
这时,大汉黎民学院突然传来消息,要召集天下学者来编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和史书是两个概念,历史教科书政治色彩是很浓的,学历史便是学政治。
教材,当然要实用,目前是2本书,上古史一本,写秦皇登基前的历史,现代史是一本,写此后的内容。
为了方便后人,卫昭提议改年号,现在是冬天,明年春天开始就是元狩元年,以后一直排下去,元狩2年,元狩3年……元狩2024年……都是可以的嘛。
元狩以后正着查,元狩以前倒着查,比如今年就是元狩前1年云云……
其实也可以以大汉立国为起始或是刘邦生日为起始,但似乎又多少差了点意思,干脆就从现在开始吧……
好歹也沾了所谓麒麟的光嘛。
反正又没有照相机,几千年后,谁知道这个麒麟是个什么东西。根本不用担心科不科学,后人会自己去科学解释。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大商朝的玄鸟似乎是燕子,当然,也有人认为是猫头鹰,但无所谓了,总归是个黑鸟吧……大汉来个麒麟似乎也很说得过去。
刘彻当然没有异议,因为卫昭跟他承诺,她的目的是为了坚定出击匈奴的决心。
卫昭保证,整个近代史就是汉匈斗争史。当然,站的角度肯定不百年屈辱史,弱国无外交这种角度,这既不客观,也要命。
只能是暴秦失道,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匈奴趁机入汉掠夺,刘邦等先帝筚路蓝缕,艰辛地建立起大汉,再造华夏,修生养息,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几代人的积累,我大汉皇帝刘彻受命于天,带领百姓反击匈奴……
当然,这只是对刘彻的说法,卫昭确实不懂传媒,但比刘彻还是要强些的,夹带私货什么的很容易。
所谓刘彻的受命于天,在共道的体系下可以叫做历史的必然性了,没有刘彻,还有杨彻、李彻、朱彻。
后期如果刘彻好大喜功,就直接启动隐藏条款——战争的正义性、正当性和正确性问题……
别看刘彻设了什么五经博士,又曾经搞出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人还真没把文人当回事,奉行愚民政策。
这刚好顺了卫昭的意,她要做一个两面人。
事实上,刘彻有些阴谋论了……
他觉得,卫昭在不遗余力地巩固刘氏的根基……这才是皇后应该做的事,未来当皇帝的可是她儿子。
于是,教材编纂的事情全权交给了卫昭。
上古史没啥说的,参照《尚书》《春秋》等书籍来写呗,写些可以互相印证的书。总有些历史还在口口相传,总有许多文物还没有被损坏或是藏在地底,今天她组织写历史,写些主观的看法不能避免,但客观事实也记下来了啊,她相信聪明的后人能拨开迷雾看到真相……
这是个大工程,需要人才。
卫昭手下四个太史令,大家一起来吧……
反正她只是要搞事,拖得久一点没有害处。
人越多,扯皮越多,学术界的事,严谨点没害处。
大家摩拳擦掌,疯狂收集证据,力求让自己的名字进教材,让天下学子学习自己的书和思想,这得是多么大的诱惑啊……
上古史的争议少一些,卫昭似乎也打算从上古史修起。
但大家也都有预期,上古史开始了,近代史还会远吗?
敏感的人明显能感受到皇后在黎民学院的一些言论中内含的意思,秦肯定是暴秦了……这个大家都能理解,也没人敢说不……
但长安的水确实被搅浑了……
李广在本次出征中没有什么收获,并未封侯。
他的心里有一股郁气,迫切地希望赶紧再次出征,立下战功。
也不能怪他,他都多大岁数了,还能再打多少年呢?陛下启用太多新人了,一个个让李广摸不到头脑。
虽然他曾经看不上卫青的出身和资历,但不得不说,卫青的为人和气度他还是服气的,最多就是有些酸和羡慕。
其他的新人,比如那嚣张的锦衣卫江充,堪称酷吏的张汤、义纵……这都什么人啊。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好歹赵王还能想起廉颇此人,自己在皇帝心中又能有多少份量?
李广这日休沐回家,却被自己的儿子告知,自己的堂弟李蔡来探望自己了。
李广和李蔡关系极为亲近,但多少有些心里不是滋味……
是的,李蔡也跟着卫青出征了,还被册封为乐安侯,前几日正式成了御史大夫……
李广确实为堂弟高兴,但是还是有些心里不是滋味,整个人都拧巴的很。
李蔡倒是焦虑,屏退众人,只留下李广、李蔡兄弟二人和李广的儿子李敢、李椒二人。
李广觉得堂弟的表现有些古怪,便开口询问:“怎么了?”
李蔡郑重道:“我听到了个说法。”
看到堂哥和两个侄子投来了疑惑的目光,李蔡也没有卖关子:“兄长,皇后组织编写教材,可能对我李家不利啊。”
李广满脑子问号:“这话从何说起啊?”
李广虽然脾气大,但是也得客观说,卫青不同于一般外戚,不是那背后搞事使绊子的人……而且,心酸的说,他拿啥和卫青比啊……卫青根本不需要把他李家当回事吧……
李蔡继续道:“倒不是皇后和大将军想对我们做什么,而是这民间言论。修秦史,大概是不会给秦什么好评价的。暴秦自然是暴秦,我李家先祖李信,可是大秦将军啊。”
李敢和李椒似乎明白了什么,李广却还没懂,只是自傲:“我李家将门出身,家传兵法,底蕴自然不是别人可以比的。”
李蔡无奈了:“兄长不妨想想先祖的功绩。”
李广回忆了下,那还真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