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还拿杨睿举例子:“就比方说老四家,他家里孩子还小,炕倒是能腾出一张来,但爹你问问他,他愿不愿意让知青往他家住去?”
杨父看向杨睿,杨睿很果断的摇了摇头:“我家盖房子,是想让住的宽敞点的,可不是给那啥知青留着的!”
杨父又看向温暖:“老四家的,你觉着应该怎么着?”
“爹,我也不太懂这个呀!”温暖一推二五六,“要不等那些下乡知青到咱屯子了以后再说?保不准人家也有什么想法呢?”
这知青可不只有一批,未来可以说得上是源源不断的。
温暖才不会给自己找事儿呢!
杨父点头,决定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那些城里娃娃,去各家住着也行。
再不然,屯子里一些没窗烂门,房顶上还破个洞的土房子,也不是没有,修整修整,不也是能住人吗?
~~~~~~~~~~~~~
知青下乡到底是小事儿,在这个时节,秋收才是大事儿。
先收地瓜,土豆,然后是糜子,这糜子其实也就是大黄米,接着就是黄豆水稻,最后是苞米。
杨家屯还算好的,属于比较富裕的大队。
大队里养着牛,还有马,就是数量不太多。
秋收的时候,这些牲畜能派上大用场,一马车一牛车的粮食从田间地头拉回屯子。
这时候畜牲金贵,累着人了,也不能把畜牲累着了,都是一天几顿好草料的喂着,甚至半夜还得去喂上一两回。
生怕马或者牛累着了,社员们还会自己上,不就是驮着粮食,担着担子运回屯里吗,他们也可以!
温暖心疼杨睿干活儿累,三天两头给整点好的让他补补。
嘿!这可倒好,像是补过头了一样!
杨睿是腰也不酸了,腿也不麻了。下工以后,去河里游逛一圈,回来还抱着温暖一通骚话连篇。
这把温暖给羞的,值得庆幸院子里的围墙建起来了,要是被人看见,他们两口子在院里就这样,那还咋见人呢?
“媳妇儿,咱屯子那几个新来的小白脸,你见着了没?”前两天,杨父说的那些城里来的知识青年,还真的来了他们杨家屯。
温暖那天去上班了,倒是没看见。
反倒是杨睿,最喜欢凑热闹,混在人群里看了个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