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李儒瞥见袁绍背后有两人,他们生得膀大腰圆,威风凛凛。只见这两人手执长枪大刀,眼神中充满了坚毅和愤怒,他们紧紧地盯着董卓,仿佛在告诉他,若他敢轻举妄动,必将付出代价。
李儒神色慌张,急忙进言道:“今日乃朝会之重要时刻,吾皇万岁亲临,龙威赫赫。此事关系重大,来日再议也不迟啊。”他的声音中透着焦急,似乎在极力劝阻董卓不要冲动行事。
董卓转头询问百官:“吾之所言,是否合乎公道?”他的目光锐利,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袁绍挺身而出,高声回应道:“董太守此言差矣!此时正值朝会,公等竟敢剑履上殿,此乃对吾皇万岁最大的不敬!公为外郡太守,向来未参与国政,又无伊尹、霍光之卓越才能,何以强行主导丞相之事?圣人有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为篡逆也。’”袁绍的话语慷慨激昂,义正辞严,众人不禁为之一震。
董卓闻之勃然大怒,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双眼怒视袁绍,拔剑向前,寒光闪烁,似欲杀之而后快,众人皆惊。
袁绍身后的二将见势不妙,赶忙挺身而出,护在袁绍身前。他们的眼神坚定,毫无畏惧之色,仿佛在告诉董卓,纵使面对千军万马,也绝不退缩。
众臣见状,纷纷劝解道:“董太守息怒!万万不可冲动啊!”一时间,朝堂上气氛紧张,剑拔弩张,一场血腥冲突似乎一触即发。
袁绍又挺身而出,义正言辞地说道:“当今圣上初登皇位,护国太师刚刚离开洛阳,你竟然就妄想晋身相位,这不是谋反是什么?”
董卓愤怒地吼道:“天下之事尽在我的掌握之中,我现在要做这件事,谁敢不从?你难道觉得我的剑不锋利吗?”
袁绍也拔出剑来,毫不畏惧地回应道:“你的剑固然锋利,但我的剑也未尝不锋利!天下之事取决于吾皇万岁和诸位忠臣,而你只不过是一外郡太守,有什么才能和德行能够胜任相位呢?莫非是护国太师不在洛阳,你这小小的太守就真的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若是护国太师在此,你还敢有这样的举动吗?”
袁绍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董卓的蔑视。
董卓闻言,顿时绷不住了。护国太师马骥是他最大的痛处。
今日这袁绍小儿,竟然当众揭其伤疤。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眼看董卓就要再次发飙,高坐龙椅之上的刘辩说话了:“诸位爱卿不必再闹了。董卓上前听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董卓闻言,内心一喜立刻大礼参拜口称:万岁!
“董太守,劳苦功高。朕加封董爱卿为当朝丞相。”
“袁绍为渤海太守。鲍信为济北相。即日上任。”
“臣等谢主龙恩!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待刘辩言罢,董卓,袁绍二人尽皆领旨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