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姓李的财主,家财万贯,就是老两口没儿子,老两口就商量着从外地买了个孩子,这孩子就是小李。老两口把小李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精心抚养。小李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帮着他爹料理家务了。
这一年,老李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躺在床上起不来了。老李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小李叫到床前,对他说:“孩子,我死以后,你娘俩一定要好好过日子。咱家的财产,南门外有二百亩地,记着,一半租给种地的,一半租给打鱼的,这样,你娘俩吃穿就不愁了。”
小李含着眼泪答应着,把爹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上。
老李死后,小李就按照爹的嘱咐,把南门外那二百亩地,一半租给种地的,一半租给打鱼的。每年到了收租的时候,种地的和打鱼的,都按时把租子送上门来,果然,小李娘俩吃穿不愁,日子过得很是宽裕。
小李心眼好,待人和气,又肯帮助人,南门外那些种地、打鱼的都愿意和小李交朋友,都愿意多给他送租子,和他处关系。这样一来,小李的日子越过越富,南门外那些种地打鱼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可是,后来出了件事,把南门外那些种地打鱼的害苦了,也把小李害苦了。
这一年,县里新来的县太爷是个贪得无厌的昏官。他听说小李是个富翁,就想借给皇上进贡的机会,敲小李一笔钱财。他亲自坐轿,带着师爷、衙役,来到小李家里。小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县太爷假惺惺地问小李的家乡住处,何以跳海来到这里。小李一五一十地作了回答。县太爷又问他家里有什么人,何以跳海来到这里。
小李一五一十地作了回答。
县太爷见小李挺老实,知书达礼,就皮笑肉不笑地对小李说:“小李呀,听说你是个富翁,如今皇上要进贡,限我三天之内,献上白银五千两。你是这里的大户,就出一半吧。你可要多多帮忙呀!”
县太爷走了以后,小李心想,这五千两银子,从哪儿去弄呀!他娘俩吃穿不愁,可家里的存款,不满三千两呀。
到了晚上,小李和他娘商量这件事。他娘说:“孩子,俗话说,天下没有过不去的桥,咱们再想法凑吧。”
第二天,小李就把南门外那些种地打鱼的找来,对他们说:“乡亲们,咱们今年收租子,地租鱼租,一概免了。不过,有一件事,要请大家帮个忙。”
种地打鱼的问:“什么事?你尽管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