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与魏晴结束后,又回到别墅,在茶室泡起了茶,闲着无事,研究起周易来。
存在和无的统一
这一点,儒道两家在二千年前都有深刻的认识。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他说的很对,世上没有离开恶而独立自足的纯粹美,也没有离开不善而独立自足的纯粹的善。福为祸所倚,祸中藏有福。没有纯粹的祸,也没有纯粹的福。孔子在《系辞》中谈周易的体会时说: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者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文言》中他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为圣人乎?”孔子以周易阴阳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观点来认识
安危、存亡、进退、得失,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安就是纯粹的安,存就是纯粹的存,进就是纯粹的进,得就是纯粹的得,这是他学习周易辨证法两点论而得到的重要收获。
我们今天也无妨效法老子和孔子,这样说:“爱兮恨之所倚,恨兮爱之所伏”
“亢之为言也,知爱而不知恨,知纯而不知杂。知爱恨纯杂而不失其正者,其唯深于易道者乎!”拉拉杂杂讲了这么多,怎么样?你认为是不是合乎道理。
芳子:大体上我是听懂了,但还多少有些疑问。关于朗阳、爱恨这类概念间的关系和演变,我网意先生的论述。可是,有的事物却不好理解。比如“一”这个东西,就数字来说,它是个壹,就奇偶来说,它是个奇,就阴阳来说,它表示阳。可我依据先生所讲的《易》理来分析,总是想不明白:在它单独存在的时侯,他似乎就是个纯粹的“壹”、纯粹的“奇”或纯粹的阳。怎么也看不出它含有别的什么,看不出含有与它统一的对立面。
哲学是思维的学问,学周易要靠深思。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阿”就是胡里胡徐。程颐的经验是“学源于思”。朱熹引申说:“思所以发其聪明。”你的感受表明,你对“一”这个形象思索的不够深入,你再仔细全面想想,“一”这个形象,拿数字来讲,是个单纯的“壹”吗?
芳子:除了“壹”,还能有别的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