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数朝对黄河的折腾,除了遗留水患无穷,和广泛的黄泛区等等,对国家安全来说,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导致河北对契丹和后来金国的防御体系,基本丧失,失去防御纵深,北方骑兵可以一马平川到达中原腹地,辎重物资可以顺黄河而至,所以到哲宗之后,在地理和国力上面,靖康之耻是已在所难免。
至于奸臣的心思,狄泉也能够想得到,他们哪里是为了国计民生,就是按照宋徽宗的心思,曲意逢迎罢了!
就像是当年的宋朝宰相文彦博,他当年提出了一个方案,他认为黄河决堤的原因是水量太大,所以可以把一部分流量分散到六塔河当中,这样一来水量恢复正常,自然就可以顺利地到达入海口。
但是,文彦博却忽视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六塔河的宽度不足以容纳那么多的水量,到时候不但分散不了黄河水,还会造成六塔河决堤灾害。因为他的方案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所以刚一提出便遭到了同僚的反对。
欧阳修表示,此前从未有过六塔河分流的经验,为了周边百姓的性命安全,最好还是舍弃这个方案。
对于文彦博来说,他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治理黄河,而是通过这件事体现自己的价值,若方案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
至于那些普通百姓的性命,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甚至,曹正的信上还有提到了李彦有个设想,他上奏宋徽宗说,要在黄河和长江完全不修河堤,任由黄河长江泛滥,把江河两岸洪泛区划成草场养马,是不是可以甩开修河的负担?
这样,不用防范洪灾的同时,也就不缺军马,改变了宋朝缺少战马的军事困境,而且江河两岸不许百姓定居,洪水也不会造成灾民泛滥,动摇统治。
狄泉看见了这条建议,差点没气死!
养过马的都知道,马是北方草原生物,喜欢干旱偏凉的环境。
假如雨水多,在夏季马容易受潮生病。假如是冬天降雪多,马就不能用蹄子刨开积雪吃到食物。
因此在草原上假如赶到冬季降雪严重,哪就会出现严重的雪灾,大量牲口会因此而死去,因此在黄河以南的江淮地区并不适合养马。
这李彦完全是信口开河,幸好这个建议太过离谱,宋徽宗没采纳,据曹正所说,也是一百多个言官御史当庭表示这一条要是被准了他们就在东华门外集体自焚,把宋徽宗给吓住了。
但是,这死谏的言官御史在下朝之后,三成人居然被各种理由罢官夺职流放,甚至还有被暗杀了的,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如此,足见这些奸臣和前面的那些管理也是一样,大动河工,天下苦役,不仅能够满足宋徽宗好大喜功之心,他们还可以从这个浩大的工程之中谋取不知道多少的暴利。
最后,这滚滚的黄河水,就像是一点点的奔腾金沙,把钱全部冲进奸臣的口袋之中。
狄泉立刻派出人去请许贯忠前来商议,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应对。
摆明了,宋徽宗是想拿黄河水冲他,但是能否成功存疑。
这件事情,如果宋徽宗干了,成功的几率,狄泉以一个后世人的眼光来判断,都不超过百分之十,更何况这个工程还是在奸臣手中掌握的!
都不用说黄河改道的波及程度,就说黄河泛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古代黄河基本上年年要治理的,一旦治理出现问题一到汛期碰到发洪水肯定是大灾。所以黄河一定要治,征发徭役这事全看朝廷对地方掌控程度,一旦地方控制力弱了,徭役全被贪官污吏摊派到穷苦人家,那比加税收还可怕。家里没了壮年劳动力,耕耘不好减产,豪绅趁机买你田地,肯定会出大乱子。
所以,更别说黄河改道这种为祸七八个省的事情了,宋徽宗这么干,自然会让自己的统制摇摇欲坠,对于狄泉来说无疑是好事。
但是,这件事情同样会让天下的老百姓陷入困苦,本来黄河改道就会让七八个省遭遇水患灾害,这个水患的程度恐怕也会是非常大的。
到时候田地、家园被淹没,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起码上百万人会因为这件事情丢失生命。
宋朝的力量和国力即便是如此会被深深撼动,狄泉会对宋朝有着极大的优势,他也不愿意看到百姓如此。
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此,非所愿也!
更何况,中原一代的力量因为黄河水患而被大幅度的削弱之后,很有可能造成辽国和金国乘机南下。
那时候北方的各地因为水患可就完全无力对抗游牧民族的铁骑了,只怕靖康之耻就会来的更早了!
狄泉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究竟该怎么做,是未雨绸缪,在黄河水到来之前扩大地盘,开挖河道,做好应对大水的准备,还是要自己想办法极力阻止宋徽宗把他这个祸害整个中原大地的想法变为现实。
他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阻止宋徽宗把整个天下变成黄泛区,毕竟他来到宋朝,起兵造反的初衷就是为了百姓。
让百姓免受异族铁蹄柔蔺,让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就是他的愿望。
可是,想要阻止宋徽宗这么做,难度还是太大了,宋朝还有三分天下其二的力量,狄泉以一己之力想要阻止宋朝在整条黄河上的动工,闹不好就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这需要他仔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