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和亲公主的奉献,就没有大雍的太平和乐 。于公于私, 周佑宸愿意给予和成大长公主最高的荣誉。
和成大长公主归来的这一天,万里无云,晴朗明媚。
街道上早已人流涌动,大家争先恐后地目睹从天戎部落到盛京的和亲公主车架。
“这个辅国公主似乎是宗室贵女,去天戎和亲,眼下都已花甲之年了,终于回到大雍,还真是不容易。”一个书生摇头晃脑,感叹和成大长公主的艰辛。
“那些年天戎族杀了我们多少人?和亲公主若不去, 哪里来的大雍?为国牺牲,那是应该的。”
另一个头戴纶巾的书生一脸不以为然,打起仗来,两国死伤无数,把一个和亲公主奉献出去就能换来多年的和平,何乐而不为?
“你这话说得轻巧,你知道辅国公主这些年在天戎族经历了什么吗?还在这胡言乱语?”
你一言我一语的,话题都是围绕和成大长公主,也就是辅国公主的归来进行辩论。
而这些话,辅国公主自然是听不见的。
她怔怔地看着盛京街道,与记忆里她当年离开盛京时变化很大,地面是水泥铺路,多了许多她不认识的店铺,以及那一张张衰老或年轻的面容。
她回来了,周清漪那双浑浊不失精明的双眸盈满了泪珠。想当年她被祖父献给朝廷,将她当做是讨好皇帝的物品,报上了她的名字。
她只是王府里一个不受重视的小孙女,几乎没有自主权,也难以反抗个人命运。那一天,母亲抱着她哭了一整夜。
等到朝廷颁发了诏书,点名她去和亲天戎,赐封和成公主,今后将以大雍公主之名,去往天戎族。
她那天没有哭,也没有笑,任由他人为自己打扮穿戴,就这样被送上了花轿,拜别了父母,也拜别了皇帝。
车架一去不复返,她当年仅有十六岁。那一刻,她内心平静,将去盛京的路看了又看。
去了天戎族后,那里的情况比她想象中得麻烦又恶劣 。
天戎大王对大雍敌意很深,天戎大王又早就妻妾成群,儿女无数,对于她这个大雍公主自然没有多少好脸色,只是把她封为右夫人就再也不理会了。
人生地不熟,天戎族语言习俗和大雍相去甚远,天戎又十分排斥大雍人。 为了融入天戎族,她努力学习天戎语言,讨好天戎大王,与此同时不忘把一块到天戎族的朝廷官员去各个部落查看情况,然后又不动声色在天戎争取亲近大雍的力量。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天戎大王虽然野蛮不讲理, 但也确实是个有野心的人。一拿到大雍送来的粮食布匹后,愈发想征服大雍,连带着她的日子也好过多了。
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天戎大王去世,按照习俗改嫁他的儿子。不得不说,相较于父亲的沧桑霸道,儿子倒是脾气温和。他仰慕中原文化,一心一意要壮大天戎族,她和原来的天戎大王没有子女,在改嫁儿子后不久,她就有了第一个孩子。
之后,她陆陆续续生了五个孩子,她与第二任丈夫关系融洽,相敬如宾。也在她的影响下,他对大雍十分信服尊敬,有意要把天戎族和大雍靠拢。
只是,不等她做更多的努力时,随着他的离开,又爆发了一场冲突——天戎叔侄争斗,她的第二任丈夫不幸遇刺去世。
那在之后,她又改嫁了那个人。这个人是第二任丈夫的叔叔,脾气火爆不好惹,他的妻妾几乎都被他殴打过,她也不例外,长年累月受他欺负。
她不愿被他继续折磨,于是联合了反对他的天戎人,直接杀了他,再立新人,直到这时,天戎族局势稳定,她扶持她的儿子登基,当了天戎大王, 她便是王太后。
为了这一天,她付出了近乎五十年的心血,所有的光阴消耗在天戎族内,不负青春。
当年她与周佑宸合作,当了好几年的太后,兜兜转转间,她的儿子去世了,孙子上位,她对此心灰意冷,无意再留在天戎族,主动写了一封国书上书周佑宸,希望归国。
周佑宸同意了,她也带上她的小孙女回到大雍了。
这一天,她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
“祖母,你哭了。”坐在车架里的小孙女看着泪眼婆娑的祖母,拿着手帕为辅国公主拭去眼泪。
辅国公主周清漪闻言,恢复笑容,“孩子,今后我们不回那边了,就留在盛京了,好不好?”
“好。”小孙女拍了拍手,“这里很漂亮,我喜欢。之前和荣姐姐说盛京很好,我想看看。”
之前来大雍的和荣郡主已去西域当王后,现在跟来大雍的是周清漪最小的孙女敏娜,娇俏活泼。
周清漪摸了摸敏娜,抬头一望天际,笑意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