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的讨论会,王逸少、郭超仁一改之前的看法,赞同邹敏提出的“围堰发掘”方式。
匡有为对师徒俩的态度转变颇为好奇,但并未在会场细问。
最终,在说服小部分代表之后,匡有为终于拍板:围堰发掘“长江口四号”,并展开“实验室考古”。
有个先前持反对意见的代表提出一个质疑:在我国范围内,只有“张献忠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成功采用了“围堰发掘”的方式。也就是说,这种方式还不够成熟。如果非得如此,还需向国外学习技术。
匡有为略加思忖,应道:“这个不难办。我们可以向‘张献忠沉银遗址’的负责人学习。”
散会后,匡有为以私人名义请王逸少、郭超仁吃饭。师徒俩也不好推拒。
吃饭时,问及王逸少、郭超仁态度转变之因,王逸少便如实告知。
匡有为不无感慨之意:“赵所果然是定海神针啊!实不相瞒,昨天我也咨询过他老人家。”
又吃了一会儿酒菜,匡有为说:“对了,昨天赵所也提了一件事,他推荐你继任所长,我觉得也很合适。”
得到大领导的认可,王逸少胆气也壮了几分,像立军令状一样回道:“定不负匡局、赵所的信任!”
在回考古所的路上,郭超仁一边开车,一边听王逸少絮叨,说的净是当年“张献忠沉银遗址”项目的事。
这个项目,郭超仁也重点关注过,很多细节都记得比较清楚。
在过去,曾流传着“江口沉银”的传说,传说,公元1646年,肃亲王豪格带领清军攻打成都。张献忠无力相抗,便携着金银财宝,和数十万军民沿江撤退。
到了彭山江口,张献忠遇到明将杨展的火攻。张献忠败局已定,不想那所携之宝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便将其沉入江中。
传说里,还对这批金银财宝的数量加以渲染,说有1000船之多,“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的民谣,也流传至今,引人遐想。
因为以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更没有水下考古学,很多人对这段传说持怀疑态度。
谁曾想,因为有了考古学的科学探索,有一天,传说被证实为历史。
2016年至2021年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对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用来形容“张献忠沉银遗址”项目的开头,再合适不过。
由于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所在的河道,长2公里,宽500米,遗址面积约有100万平方米,所以在考古发掘的开始,对文物富集区进行精准划定,成了一个大难题。
毕竟,几百年过去了,在工业生产飞速发展的当代,河流中积聚了不少金属垃圾,常规的金属探测仪器,势必会受到强烈的干扰,很难判断出沉银的具体位置。
换句话说,若按传统的调查方法,考古团队只能得出大致埋藏区域,很难对其精准定位。
所以,方法不能常规,手段必须改进。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考古团队采用了电阻率成像技术、高精度磁法等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相关河道做了一遍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