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如扁平砝码,一枚银锭放在实验桌前。因为锈蚀严重,正面錾刻的文字只能勉强看清“中书”“五”三字。
称重之后,作为有经验的考古人,王逸少等人都猜得出完整的文字是“行中书省”“五十两”。
不出意外,这枚银锭的正面,还錾刻着负责监铸的官吏的姓名;而在反面,则阴刻着“元宝”两字。
倘如此,这枚银锭就是元代的官银,对于“长江口四号”的定年颇有意义。
但这只是猜测。正因为锈蚀严重,担心传统的除锈方法会对银锭造成伤害,梁宽等负责金属修复的组员,暂时将它搁置。
高盛掂了掂银锭,准备对它进行除锈工作。
桌上已备好了一应器材。
第一件,是一个电化学分离器,是江宁大学自主研发的,专用于金属器除锈分离的。
这个分离器,首先能快速测定金属器的腐蚀机理,然后给出电化学分解锈蚀的强度和时间。
照着分离器的指示,高盛把银锭投进去,启动机关,开始耐心等待。
窗口是透明的。在一小时的锈蚀分离操作里,郭超仁、梁宽、耿岳、张驰等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口里。
在正负向电流的冲击下,一开始,银锭上只是轻轻冒泡,约摸半小时后,银锭上的锈层似乎有了松动的迹象。快到一小时时,部分锈层已肉眼可见地蓬松了。质地倒有点像牛肉松。
郭超仁甚至觉得,自己倘若用手去戳一戳,锈层就有可能掉下来。
当然,也只是想想,对待文物不可如此粗暴。前几天,他和耿岳为了解惑,亲手做了实验。
二人找来藤、木块、现成的鱼鳔胶,准备“格物致知”。
一根藤尖先用热水泡,再轻砸;另一根藤尖,却在泡了热水后,用剪刀修成毛笔尖的模样。
通过对比,可以感觉到,剪刀修出的藤尖比较致密,而砸出的藤尖要疏松一些,使起鳔来更趁手。
他俩高兴坏了,把这一结论直接写在论文二稿中。
此时此刻,郭超仁心想,高老师的团队,研发这款电化学分离器,不知进行了多少次实验。
向来是,实践出真知。
就在考古所的年轻人都在围观电化学分离器的操作时,高盛则坐在一旁气定神闲地喝茶。
虽然在上海生活过数年,但高盛不惯喝咖啡,更喜欢饮茶。
茶香里,袅袅升起的细烟,让她觉得诗意盎然,给枯燥的修复生活添了些兴味。
至于王逸少,一时在电化学分离器前停留观察,一时又陪坐在高盛跟前,小声说几句话。
“滴”的一声,机器停止运转。
一个小时到。接下来,该进行第二步工作了。
第二件器材,是实验室里现成的,郭超仁在给清洗瓷片时用过的超声波清洗器。
已经蓬松的黑色锈层,在超声波清洗器里,有节律地微微颤动,在时间的催促下渐渐抖落。
一个小时后,虽锈蚀层的剥落,银锭的颜色由黑变灰再变为银白。正反面錾刻的字,也逐渐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