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章节‘沉没’”中走出来,便来到“南海一号”立体演播厅。
演播厅可通三、四章节,但考虑到“第三单元‘探秘’”是重点,三人便先拐入“第四章节‘出水’”。
第四章节,可分为内外两部分。
在外景的展厅中心,有一个“整体打捞”的情景还原,等比缩小的模型做得很精致,打捞船“华龙号”浮在海面上,正举着起重臂准备进行水下作业。而在海下,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打造的“南海一号”考古打捞钢沉井,已经将整艘沉船“收入囊中”。
在背景板上,写着标题“2007年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和文字介绍:
“华天龙”号被誉为当年的“亚洲第一吊”,长度175米,起重能力4000吨,借助海水浮力,把重达5500吨的“南海一号”沉箱吊离海底,再由半潜驳船迁移至广东海丝馆临时码头,并拖移进馆。
整体打捞项目的发掘方法、打捞技术、沉井设计、起重船舶等均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其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飞速发展。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南海一号”的考古保护地,也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发祥地。
看完外景,三人再走进“第四章节‘出水’”的内部展厅。
只见,幕墙上众多的图文资料,逐次展现了南海沉船疑点抛锚位置和周边环境、1989年第一次水下调查、发掘方案论证会、1993年在日本举办中日南海沉船考古暨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赞助“南海一号”沉船调查签约暨新闻发布会、2001年潜水调查、2007年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2009年试发掘等历史进程。
展厅中心,有三个大小不等的玻璃柜,一个摆放着数件出水瓷器,一个陈列着船模,还有一个看得郭超仁会心一笑。
玻璃柜中,复原了一个潜水员全副武装,正在进行水下作业的场景。
何其熟悉!
走出“第四章节‘出水’”,前方豁然开朗。仔细一看,是借了馆外落地玻璃透过来的光。
当然,场地空旷、光照充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只见,左边的展线,先用几个玻璃展柜,陈列了一些出水瓷器,配以“无少隙地——各种奇物包装方式”的背景文字;再放置了一艘长长的船体剖面模型,里面置着众多的出水瓷器。
右边则是郭超仁此行最关注的一个区域,“‘南海一号’保护发掘现场”。
这个保护现场,在多年前被称为“水晶宫”。
如今,透过连排的巨幅玻璃门,能看到已经加固好的残船,安放在室内。
四周的一应器械,仍如当初一般设置,像兵士一样,护卫着他们的“王”。
郭超仁想起新闻里,沉箱包裹着沉船,被拖进“水晶宫”的一幕,便问:“我记得,当时博物馆和海滩之间,还专门留了空间,让沉船能顺利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