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烧砖的任务交给陶以后,王东开始让其他人砍树,清理一块新的空地,并把表层的一些松软枯叶泥土去掉,然后开始在上面铺石头,山洞附近有一片乱石,只要用藤筐搬运就好了,而且之前清理红薯地也清理出了一些石头,都可以用的。
铺石头的目的和做陶窑是一样的,只是为了底座更加牢固,对石头的形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不会太奇形怪状就好了。铺了一层石头后,在石头上再铺粘土,烤干,接下来就等砖头堆砌了。
陶玩泥巴有段时间了,现在做泥砖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一天就能出产50几块,但这显然不够,所以王东给他加了四个人手,新手慢一点,但总的来说每天能够完成200块左右。这消耗掉的泥土是巨大的,很快,地面上就挖开了一条宽三米,深也三米,长度达到五六米的大坑。
这时候第一批的200块泥砖已经晾干了,于是王东又临时决定,利用这个取泥留下来的大坑,建立一个土窑。简单的用粘土把大坑的四周抹平整,然后在坑里烧点小火把粘土烤干,底层再铺上一些石头,做成添加木柴的窑底,然后用泥砖堆砌一个长宽高都在两米左右的土窑。
把已经晾干的泥砖放到窑内,按照“井”字形慢慢堆高,200块砖差不多就堆满了,在上面用陶质的大平板盖上,阻止冷空气进入,这就可以开始烧了。
刚开始小火慢慢烧,半小时左右后开始添柴升温,泥砖比陶盆更厚,理论上要烧更长时间,但是品质要求没陶盆那么高,应此也就是四个小时左右就够了。因为等待冷却需要很多时间,因此又建造了一个这种土窑,这下烧砖的速度就快很多了,每天差不多300块左右。
当烧好的砖头储备有了上千块的时候,王东按照构想开始堆砌祭坛的底座了。原本的计划是整个祭坛全部是砖头堆砌,砖头与砖头之间用品质极好的黄泥土为粘合剂,后来发现底座中心部分也可以用石头和泥土填充,这样建造的速度就加快了许多。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垂直,用绳子矫正水平是必须的。每建一级台阶,王东都要停下来,隔着十来米的距离左看右看。由于有充足的人手,在经历了二十天左右的奋战后,有熊氏的第一座祭坛建好了。
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带着台阶,而且没有尖顶的金字塔,底座长宽九米,高五米,对这些原始人来说,还是很“宏伟”的。尤其是外表由三千多块平整的砖头铺成,烧硬后的泥砖呈现出红褐色,看起来就是高大上。
王东对自己这个建筑很满意,这下可以开始准备祭祀了,日子就定在王氏二年一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