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牛在草原上吃了半天,王东把其中一头牛牵到了一片红薯地,那里的红薯已经成熟,种植组的人正在那里收获,用锄头挖。
王东来了以后,有人给他拿来了刚做好的犁,那上面已经用绳子绑好了,把牛牵过来,将绳子挂到牛脖子处。
如果直接用绳子挂在牛脖子上,摩擦力太大,绳子容易磨断,牛身也容易受伤。
为此必须准备一根半米来长的,带有弧度的圆木,用这一块圆木架在牛的脖子上,木头两端再分别绑上绳子,另一头绑在犁身上。
刚开始绑的时候,牛是拒绝的,不过反应不是特别大,被安抚了一下就好了。
问题是在开始犁地的时候。把犁摆在红薯地的土陇下,把犁头插进土陇里,一手扶着犁身,一手拿着牵绳,开始驱赶水牛前进。
如果正常,水牛前进,就会带动犁头挖开土陇,里面的红薯就会翻起来,那人就不需要去挖了,直接捡到筐里就可以了。
但是水牛毕竟是第一次耕地,刚走了两步,巨大的阻力从犁身上传过来,让水牛都一顿。
这下牛不干了,就想着调转头来看看身后是怎么回事。
王东当然不能让它转身,否则一切就乱套了,要是犁身被它踩两脚,那就糟糕了。
抓着牵绳,摆动方向,就像骑马拉缰绳一样,控制牛的方向。
可这毕竟是牛的第一次耕地,对牵绳的意思不太明白,加上王东自己也是半桶水,也不太会控制牵绳。
来来回回尝试了很多次,基本都失败,犁没有往前一米。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王东只得让一个人到前面去牵牛,牵着牛往前走,这下水牛老实了。
水牛往前走一步,带动了犁身往前,犁身带动犁头,终于将一大块的泥土翻了起来。
种红薯的土陇虽然很硬,但是相对于地面来说,松软多了。被犁带动翻起来后,一颗颗的红薯果实翻了出来。
这比使用锄头挖快多了,而且锄头挖还容易造成红薯果实的破损,用犁从底下直接翻起来避免了大量红薯的损坏。
族人们看到了使用牛力的好处,到了这个时候,才明白为什么王东要抓活的牛。
王东对这个方法还是不太满意的,因为需要前面一个人牵着牛,这直接就是增加一个劳动力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