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还真的接过去,一刀下去,就把那个刻到一半的“蛮”字给刻烂了。
“这个。。。大王,我不是故意的,你也知道。我是一个粗人,天天和金属打交道,只有一股子力气,你让我干这种活我干不来呀,别说是蛮这么难的字,就算是大蛮的大字,我也刻不好啊!”
石经过语言学习,进步很大,表达能力强多了。
“没有关系,我是自己作的,不作就不会死。”王东抹了一把脸,“不过你的提议很不错,我们也可以刻一个大字,大蛮的大字,或者大王的大字,都不错。”
接下来王东开始刻新的模板,大字和王字简单多了,忙了半天,终于完成了一个可以见人的模板。
王东看着这个不是很圆的木币,对上面的大字当然是不满意的,只能把刻蛮字的任务交给石的徒弟。
这个东西刻好以后,找来了陶,让他准备好一块湿软的黏土泥砖,把这个模板木币按在上面。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带王字的凹洞。
“把铜水倒上去就可以了吗?”石这样问。
王东说:“我想应该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时候王东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这样铜水倒进去,得出来的不是只有一个面有字了吗。
只得重新找了一块泥砖,把削好的模板木币压在中间,这样再一打开,终于看到了两个带凹字的凹洞了。
把木币多压几次,一块小小的泥砖上就出现了许多个模板了。
等待这个泥砖稍微干燥一些后,回到了熔炉的旁边,这里每时每刻都在熔炼铜水。
虽然模具上有好几个凹洞,但是消耗掉的铜水是有限的,如果还是用之前倒铜水的方法,很难掌握火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倒得太多,造成浪费的同时也会损坏模具。
还好在制造钉子的时候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王东把这个技术难关交给了石和陶研究,现在已经在有了结果了。
就是制造一个大一点的陶制汤匙,把装铜水的陶锅拿出来以后,就用汤匙去舀铜水,然后倒进模具里面去。
这样就很容易控制用量了。
由王东亲自动手,将铜水灌进泥砖的模具里,数量不多,很快就冷却了,打开模具一看,金光闪闪的铜币,真是漂亮。
为了节省金属材料,这个铜币被制造得只比啤酒盖大一点点,本来还想要做得更小,可是考虑到实际操作,还是不能鱼与熊掌兼得。
铜币厚度很大,有半厘米那么厚,主要也是工艺的问题。
两面分别是一个“大“和一个”王”字,两个字都是凸起的,而且凸起得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