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是这样。
朱由校深表认同。
天启信任宦官,重用阉党,他铲除宦官,敲打阉党。
天启放纵宗室,他强势削藩。
天启无视贪污,他重拳治贪。
一百八十度转变,百官挺难跟上节奏。
另外,天启不同于崇祯,天启善于纳谏,譬如李起元的十二条经济政策,袁可立的七条平辽建议,李从心的漕运政策,他耐心聆听,统统采纳。
问题是,天启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缺乏对官吏无条件信任的魄力。
熊廷弼之死是这样。
袁可立遭弹劾亦是这样。
本来都能形成大好局面,结果,因他半途而废,努力付之东流。
这固然有党争的缘故,但他摇摆不定的态度更是关键。
朱由校端起茶杯轻吮,神色平静说:“浑浑噩噩数载,岁月蹉跎,虚度光阴,致使内政混乱,辽东局势恶化,西南叛乱尾大难除,陕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朕痛定思痛,决定整顿朝纲,强化军队,重置内外廷,诸卿为朝廷贤达,故召集闭门详谈,寻妙计,觅良谋,收拾山河,中兴大明。”
轰。
安静的书房内满座皆惊。
收拾山河?
中兴大明?
纵然朱由校陆续表露心迹,所作所为颇有明君之风。
此间突然亲口收拾山河,中兴大明,孙承宗,袁可立等心潮澎湃,满腔热忱。
早前魏阉把持朝政,阉党遍布朝政,他们报国无门,故辞官归故里。
前线作战胜少败多,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朝廷。
时而阉党妒功,排挤前线将士,时而东林弹劾,挑起将帅矛盾。
更甚者阉党,东林合流,刻意针对前线将领。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官吏,将领遭受无妄之灾。
皇帝有意中兴大明,能臣干吏有立足之地,百官互相倾轧肯定遭到遏制。
不过,几人短暂兴奋后,渐渐恢复平静。
现前皇帝是党争的始作俑者。
袁可立带着深深疑惑询问:“陛下,您召集微臣等归朝,询问辽东军务,初衷固然是好的,却难保以后不会有外力阻挠。”
此言出,袁崇焕,赵率教,满桂,李邦华等齐刷刷侧首望向龙椅上的朱由校。
这外力好似洪荒巨兽,无限吞噬着大明生机。
朱由校气势磅礴说:“今日长缨在手,他日必缚蛟龙,手持三尺青锋剑,屠尽所有魑魅魍魉,或许道路是曲折离奇的,但前路始终是光明的。”
袁可立久经沙场,依然难掩激动之情,身躯微微颤抖说:“陛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陛下不嫌臣年迈,臣愿披甲赴前线杀敌,护大明江山社稷。”
孙承宗,袁崇焕,傅宗龙,赵率教等紧随其后起身请缨。齐声说:“微臣愿为国朝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多好的臣子啊。
结果死的死,贬的贬,没有发挥出用处。
朱由校望向袁可立等,紧攥拳头发誓自己定要人尽其才,善用百官:“中兴大明,需解决辽东边患,袁卿在天启元年提出的平辽七策,今时今日依然行之有效,当成为朝廷未来数年在辽南乃至辽东坚持执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