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规矩的事情搞定之后,屋内的二十几个孩童坐着,气势上就已经有了一些不同,虽然姿势依旧不是很标准,但是已经能够聚精会神的看向前方,不再是散漫的状态。
在二十多个孩童的注视下,岑松坡、何松明二人隐约感到一丝感动。
随后李唐就命衙役给二十几个孩童发下书本,让这些孩童翻开。这些都是李唐让马川一并带来的,其实就是简版印刷的三字经。
同时,两个衙役抬着一个黑乎乎的木板走了进来,岑松坡、何松明见了吃了一惊:这是个什么东西?
“太爷,这是何物?”
李唐命人将木板挂在墙上,然后说道:“这个东西叫做黑板,今后不管是乡学还是县学,都要用这个东西来教课!这就是本县所说的授课变革了。”
岑松坡急忙说道:“可是我等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用啊?”
“这个本县现在就教你们,都看好了。”
只见李唐拿出一个小纸盒,从里面取出一根手指粗细的白色圆柱东西,这其实就是后世的粉笔,用石灰做成,没有什么技术难度,随便一个匠人都能做出来,当然质量肯定不如后世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粉笔,但也能够满足目前需要了。李唐在命人准备黑板的同时,便连带着做好了一些带来。
随后在众人的注视下,李唐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哒哒划动,随着一缕缕白尘飘落,一个又一个白色的字迹出现在黑色的黑板上,即便是屋子最后面的孩童都能看得清楚。
“昌~化~县,这就是咱们的昌化县的名字......”
岑松坡和何松明都不是迂腐之人,看到李唐在黑板上写着字,看着二十几个孩童聚精会神的看向前面,顿时就明白这黑板和粉笔的好处。
原本学堂的教授方式是先生一句一句的念,学生一句一句的背诵,学写字的时候也是如此,需要先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去纠正,过程不但耗费时间,而且还枯燥乏味,远不如使用黑板、粉笔效率高,如此学生可以直观的看着先生一笔一划的写字,直观又方便,还可以加深记忆印象。
此时二十几个孩童的手中也发下了小块的黑板,每人手中也发下了粉笔,李唐在上面写一个字,下面的孩童就跟着有样学样的写着,虽然会出错,也写得很难看,但是经过简单的纠正,这些孩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十来个字的写法,这样的学习速度让岑松坡、何松明大吃一惊!
只不过岑松坡发现了一个问题:用粉笔在黑板写字,实在是惨不忍睹,撇捺弯钩也是轻重不分,只见骨不见肉,真用了这东西,再好的书法也要毁了。
“这字迹也太难看了,一个先生要是写出这样难看的字迹,还有什么脸面教书育人?”
不过随后岑松坡便释然了,相对于黑板和粉笔的好处,字体的好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反正这黑板与粉笔也只是在授课的时候使用,平日里依然要用笔墨纸砚的。
其实岑松坡不知道的是,在这个时代不管是华夏还是西方,教学的效率都是很低下的,所以别看黑板、粉笔如此简单,但是李唐将这两样东西用在教课上,绝对是一项颠覆性的变革,这将是一场教育方面的极大变革。
不过就在这时,一旁的何松明打断了李唐,问道:“太爷,为何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要反着写?如此也太别扭了!”
此时李唐在黑板上写的字,不仅左右反了,还从竖的变成横的,另外还在该停顿的地方,用上了逗号来划分,这其实就是李唐夹带的私货了。
“没办法,在黑板上按照原本的写法,写到后面,前面的就抹花了,所以在使用黑板和粉笔的时候,只能如此书写。”
华夏古时的书写阅读习惯都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这种习惯是源自竹编,即使有了布帛、纸张,这种习惯也没改变。和后世的书写、阅读习惯相比,华夏古时候的习惯不能说是落后,只是不再适应快速阅读的需求。
岑松坡和何松明此时已经有了一种“天地大变”的感觉,正在极力消化李唐给他们带来的震撼,而那四个生员更是吃惊,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一番。
过了一会儿,李唐结束了自己的“示范课”,先让马川带着那二十多个孩童出去,并且吩咐要给这些孩子安排吃饭,然后给每个孩童发下三文钱,再派衙役逐一送回去,一定要保证这些孩子路上的安全。
马川自然不敢怠慢,亲自带人去安排这些事情。
岑松坡见状赞叹的点了点头,李唐这个县太爷如此亲民,当真是当今少见的好官。
如今大明的官吏只顾着升官发财,对于治下百姓都是视为草芥,随意驱使都是轻的,更有甚者草菅人命、欺男霸女者也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