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行数十人,包括朱棣一家三口——朱棣、徐妙云以及他们的孩子,还有德海、春梅、秋菊等原燕王府的门房和男仆以及他们的家属。此外,还有七名护卫以及后来汇合的燕山卫留下的十二人卫队,一同向北平进发。
他们沿着官道大路行走,路途相对顺畅。沿途有驿站可供休息,有些州县的长官还亲自前来问候,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在整个行程中,他们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
然而,随着他们越来越接近北方,不安定因素也逐渐增多。为了确保朱棣的安全,张武等人商议决定,在朱棣必经之路上留下一个小分队负责护卫。当地的驻军卫所也非常乐意支持这一举措,因为如果燕王在赴任途中遭遇山匪袭击,那将是大明朝的政治丑闻,当地的军政官员恐怕也难逃其咎。
在这样的安排下,朱棣一行继续向北平进发。他们虽然身处旅途之中,但依然能够感受到来自各方势力的关注和支持。这也让朱棣对未来的北平之行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朱棣在旅途中深感古代交通的不便,尤其是在下雨天,官道变得泥泞难行,连马车都容易陷入泥沼。他注意到许多旅客冒雨前行,或者在驿站外挤成一团躲雨,而普通人则无法进入驿站休息。这让朱棣深感同情,也让他看到了一个商机。
朱棣想到,如果在官道上设立一些休息站,提供食物、住宿和情报服务,不仅能解决旅客们中途休息和吃饭的问题,还可以作为自己的势力情报中转点和物资储备点。这样既能方便旅客,又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同时还能掌握更多的情报和资源。
朱棣在感叹交通不便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交通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暗自下定决心,将来如果有机会成为皇帝,一定要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加便捷和安全的交通条件。
在朱棣的设想中,修建水泥路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他深知,只有建设了坚固平坦的道路,才能让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畅通无阻,促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因此,他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修建水泥路,改善交通状况,为国家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行进途中,朱棣充分利用了中途休息的时间,对随行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灌输。他深知,这些随行人员不仅是他的侍从和护卫,更是他未来在北平建立势力的基础。因此,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这些人更加忠诚于他,成为他可靠的盟友。
朱棣并没有采取假惺惺的做法,把自己的东西让给那些人,而是教授他们识字,向他们灌输忠诚和效忠的思想。他明白,只有通过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培养出对自己忠诚的盟友,而不是潜在的仇敌。
同时,朱棣也注重与随行人员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他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与他们共同分享食物和休息时光。通过这些细节,他让随行人员感受到了他的关怀和尊重,从而更加愿意为他效忠。
在朱棣的精心培养下,这些随行人员逐渐成为了他忠实的支持者和得力助手。他们在未来的北平生活中,为朱棣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支持,成为了朱棣建立势力和巩固地位的重要力量。
朱棣等人终于抵达了北平的管辖范围,这时他们与徐达派出的探子相遇了。这些探子的任务是确认朱棣等人的行踪,以及他们是否在路上遇到了任何困难或问题。这表明徐达对朱棣一行人的安全和顺利抵达北平非常关心。
朱棣等人对探子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详细告知了他们一路上的经历和遭遇。探子在了解了情况后,也向朱棣等人传达了徐达的关心和问候。随后,探子返回向徐达报告了朱棣等人的安全抵达以及他们在路上的情况。
在得知朱棣等人顺利抵达北平的消息后,徐达也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他深知这一路走来朱棣等人经历了许多辛苦和不易,但现在他们终于平安地到达了目的地。
徐达亲自带领千户以上的官员前往城门口迎接朱棣一行人。同时,北平的地方系统也以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谢贵等人为首,整齐地在城门口等候,以表达对朱棣这位新来燕王的尊重。不久,朱棣的队伍终于抵达了城门处。双方互相致以问候,气氛庄重而热烈。
在人群中,徐妙云抱着孩子,因不便行礼而微微颔首,向父亲徐达示意。徐达看到自己的小外孙,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心中十分高兴,觉得女儿在北平的生活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