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新鲜的桃子,那是他们是事情,与我们无关,就留给他们自己头疼去吧。”
萧锦书的态度很明确,想吃桃子,自己还是独一家的,凭啥还得她来想办法。
俗话说得好,好女百家求。
她的好桃,不得争先恐后主动来啊。
谢揽洲听到她的回答是惊讶的,没想到她的想法跟自己的不谋而合。
想吃,可以,自己想办法!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京城的那些人对桃子的追捧了。
看着他们鸡飞狗跳的样子,还挺不错的。
不知不觉间,谢揽洲的嘴角缓缓上扬。
这一幕被身后的风影看见了。
只觉得有人要倒霉了。
世子心里肯定又在算计人。
上一个被盯上的,已经被发配边疆了。
近一点的桃树已经被摘得精光,被薅得叶子都少了很多。
但是萧锦书也细微地观察到,桃树被人浇过肥了。
不止一棵,一连好几棵。
她正疑惑呢,宋只只将泥土扒拉到肥的上面掩盖好,“这是村里各位奶奶跟婶婶弄的,说是好好浇肥,明年才能吃到甜甜的桃子。”
她上次跟稚奴上来摘桃,婶婶们已经浇了好多棵了。
她们还给自己一个小桃子。
说是摘剩的。
“大杨村的人都挺好的。”谢揽洲夸赞道,“民风淳朴,热心肠。”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一个村子的凝聚力。
这也是为什么,大杨村的读书人是其他地方的几倍多。
“当初的村民是北边来的,因为战乱。举家搬迁,后面在这开垦荒地,慢慢壮大才成了一个村子。”
萧锦书没记错的话,当初的人里,好几个都是读书人。
现在广场那边还留有他们的事迹呢。
那几位可是承担了教书先生的活。
本身统治者都荒淫无度了,科举也是污浊不堪。
那几位先生干脆不入官场。
也就是有了这个开头,大杨村也形成了一个传统。
读书念下去就念,念不下去的,也得识字。
要是有实力,但是经济困难的,村里也可以尽力帮忙。
所以,大杨村的睁眼瞎可不多。
虽然没有出过进士,但是举人跟秀才还是有的。
想考的继续考了,不考的也留在村里或镇上当个先生。
一代代相传,村里还有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镇着,谁也不敢生事。
过了好一会儿,几人都没发现宋序风。
萧锦书回头一看,已经深入山里了,老大别是遇到猛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