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既繁琐又不精确,只能大致估算。
大多数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专业计时工具包括日晷和刻漏。
日晷通过观察晷针在晷面上的影子来计时,精确到一刻钟,即十五分钟。
古人要表达精确时间非常困难,描述比一刻钟更短的时间,常以一炷香或一盏茶的时间来比喻。
一炷香大约代表五分钟,一盏茶则大约是十分钟。
日晷只有在晴天有阳光时才能使用,阴雨天和夜晚则无法计时。
另一种计时工具是刻漏,类似于沙漏。
刻漏不论白天黑夜都能使用。
但它操作不便,计时不准确,冬季还可能因冻结而失效。
白天尚有太阳可以大致估计时间,但夜晚时间难以判断,于是产生了更夫这一职业,他们在夜间提供报时服务。
影视剧中,更夫打着梆子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实际上,更夫的打梆子和口号都有其讲究。
晚上7点至9点是一更天,更夫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打梆子的节奏是一慢一快,连续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