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在书案前坐好,对二人道:“两位爱卿不必多礼。”
见二人赐座后已坐好,刘辩开口道:“去年 9 月,朕重新举办登基大典,在大典上,便提及董卓在甘泉宫的废帝之举,董卓另立刘协为帝。
朕的皇帝年幼,任其摆布,这董卓实乃包藏祸心,欲行篡汉之事,已是昭然若揭。
朕真是恨不能将其碎尸万段,饮其血食其肉。
但无奈其麾下有三十多万西凉悍勇之士,又收编了京城中的人马以及并州军,拥兵四十余万。
朕便与诸侯约定,待开春之时共同讨伐董卓。”刘辩一边说着,一边看向二人。
“陛下,如今幽州五郡已安定,百姓生活安乐,道路通畅无阻。
并州的上党、雁门等地,在陛下大败异族后,也再无争端。
且在陛下将鲜卑族安置在二郡后,他们也为陛下饲养牛羊、屯田以及游牧战马。
狄大人等人前往青州后,陈将军迅速招兵 5 万进行屯田,并剿灭了青州境内一些大大小小的山贼。
虽还有众多山贼未剿灭,但照此发展,已无需担忧。
陛下,是时候在举行武举之后,起兵讨董了。”曹操站出来说道。
“董贼大逆不道,不仅擅自废帝,还把关中弄得民不聊生。
陛下起兵讨董,是顺应天意和民意,而且,讨伐董卓的檄文早已发布天下,想来一些较远的诸侯已经动身了。”王猛则是躬身说道。
“如今从幽州到并州上党之后,离洛阳仅有一河之隔,确实应该早做打算了。”曹操再次说道。
“那你们说说,这董卓该如何讨伐?”刘辩目光炯炯,望向二人。
曹操脸色稍作沉吟,开口道:“臣认为,陛下应当亲自前往会盟,主持讨伐大计。”
“不可,陛下自入幽州以来,每次大型作战都以身犯险,此次讨伐董卓,有数道雄关阻隔,恐怕会旷日持久,战场形势难料,陛下万万不可以身犯险。”王猛站出来反对道。
尽管已做了皇帝,但刘辩有着自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热血之心。
热闹之事,谁都想凑凑热闹,诸侯讨董,这可是三国时期难得的大场面,刘辩确实很想去见识见识,更何况还能先见见那些诸侯,做到知己知彼。
听了王猛的话,刘辩稍作沉思,接着望向曹操,想看看他会如何反驳。
“景略兄此言差矣,曹某不敢苟同。”果然,曹操反驳道。
“朕为何要亲自前往会盟?孟德且说说看。”刘辩对曹操说道。
“首先,陛下会盟是大义所在,董卓虽为叛逆,但他手中有伪帝,还有一大半当初的汉臣。
当今世上,只有陛下能在名义上与之抗衡,若陛下不去,恐怕董联盟难以名正言顺。
陛下亲自前往坐镇指挥,才是正理。”
“嗯,孟德所言甚是。”刘辩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其次,天下诸侯人心不齐,粗略算来有近二十路诸侯,数量达数十万之众,恐怕唯有陛下亲临,方可令众诸侯齐心合力征讨董卓,使陛下得以收复洛阳。”曹操言辞笃定地说道。
刘辩对此记忆犹新,前世看诸侯讨董之时,因人心不齐,最终不欢而散,汉室亦未能光复,反而令曹操这位爱国志士对大汉逐渐失去信心。
“孟德所言甚是在理,唯有朕亲自出马,方有希望铲除董卓,收复洛阳。
至于朕之安危,此次讨伐董卓,有天下诸侯以及朕之大军和诸位将领守护,无需担忧。”曹操所言极是,王猛亦不再反对,刘辩随即言道,决定亲自前往会盟。
“若陛下亲自参与会盟,确实需选择合适时机。”刘辩刚作决定,王猛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哦?这是何意?刘辩面露疑惑问道,陛下若去得过早,犹如天子等候臣子,有损陛下与臣子之威严;若去得太晚,又恐诸侯间起冲突,无人能镇住局面。”王猛解释道。
“哦,那景略以为,朕何时前往会盟方为妥当呢?陛下所关注者,并非何时前去会盟,而应先派遣御前大臣,提前抵达会盟之地。
筹备会盟所需之物,代替陛下接待诸侯,以防他们发生摩擦与变故,如此既能彰显陛下威严,亦可管理各路诸侯。”王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刘辩听闻王猛此言,说道:“嗯,此言甚妙,那景略可知何人能担此重任?”
“非曹孟德莫属,孟德与诸侯中的袁绍、袁术等人相熟,且孟德又擅于交际,由他担此重任,必能保陛下威严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