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诸如开挖之类的工程是没有的,日子过的相对安宁和平淡,但大伯家的状况却在潜滋见长,大哥早年退伍复员,随着二哥也相继退伍,并成家和生子,他们一大家子人口也逐渐多了起来,但那时都还过在一个大家庭里,这在农村也不多见,这样一直持续到三哥高中专毕业的一九八八年,才分成了三个小家庭。
先前的日子,大家庭主要事情是大妈、大哥在谋划,其他成员协同。大妈更多地是在父辈、儿子、媳妇和孙儿之间穿针引线和协调关系,她思维敏捷和热络,维系着大家的精神和处世风范,我从小佩服她,她处理平日事情,语言干练、大胆而执着,不偏袒又顾及全体,两大家人对她的欣悦、威望和尊敬倍加尊崇。
随着家大,和孩子们、孙子们的成长,家庭开支和维系的发展,也无形中提上了日程,毕竟吃、喝、拉、撒,及日子还要往前奔,这也符合着那个时代社会发展脚步。
全社会层面上看,随着农村生产方式中“互助组”替代人民公社生产队、“土地承包到户”又代替“生产互助组”,这一系列岁月的变迁,直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责任田到户,同起同息、大锅饭的农村经济时代结束了,沿袭了多年慢怠悠闲、低效率的集体农耕时代,也就彻底解体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农村家家户户,不再在统一的指挥下劳作,而是各户根据自己家的安排,这样,农村的生产效率一下子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之前共同劳动、分享的弊端,也被彻底废弃,取之而来的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劳作方式的到来。
也象全国农村众多农户家庭一样,我家和大伯家,辛苦劳作了几年后,吃饭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初步有了保证,借用一句奶奶的话:“活了一辈子,终于吃到了白馍、白面”,俺们这里农民们,终于也都盼来了“肚子温饱”年代的到来。是呀!也只有是从那个经济紧缺时代过来的人,才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农村人“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状况满足后,也开始了添置新院落、衣服和置办起居家具,和更新劳动用具,人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活跃了起来,农村人逐渐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也多了起来,逐渐增多了追求,生活方式也丰富多彩了起来。身边的事情就能充分说明这点。
起先是大哥走村串户,从为人家做木匠赚钱补贴用,到再后来,还带了两个徒弟一起干,当有了部分底子后,大哥又用积攒的钱,再加部分东拼西凑和使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买了台小型四轮拖拉机,让正当年的二哥跑运输,三哥则一门心思的上学念书。这样努力几年后,他的家,居然成了八十年代初,乡里小有名气首批“万元户”,生活从此,也开始进入到了良性循环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