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麟戟端坐案前,提笔蘸墨,沉稳而有力地在宣纸上书写起来,字迹工整而充满决心。奏折缓缓铺陈:
臣李麟戟顿首百拜,遥祝陛下圣安!
自臣奉旨出任介休县令以来,日夜兼程,已平安抵任。
然初至之时,所见之景,实令臣心忧。介休之地,昔日繁华今已凋零,尤以东城墙遭突厥侵袭之后,疮痍满目,城防之事,刻不容缓。城中百姓生活艰辛,流离失所者众,此情此景,臣不敢怠慢。
臣亲历其境,深知介休之形势危急。东城墙破损严重,若非紧急修补,恐难挡突厥铁蹄再次践踏。加之流民众多,民生凋敝,若不尽早施以援手,恐人心浮动,社稷不安。为此,臣已规划以工代赈之策,欲借此解燃眉之急,然此策需钱粮以为支撑,地方之力,实难独支。
臣恳请陛下,念介休百姓之苦,赐钱粮援助,以资城防加固与流民安置。同时,臣亦将竭尽所能,动员地方力量,共克时艰,确保介休早日重现安宁。
......
伏惟陛下圣寿无疆,国泰民安,臣李麟戟顿首再拜。
洋洋洒洒几百字写毕,李麟戟放下笔,仔细审视奏折,确认无误后,小心折叠好,盖上官印,准备差人快马加鞭送往长安,直达天子御前。
-------------------------------------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稀薄雾霭,照耀在简陋的县衙上,李麟戟早已起身,精神饱满,准备开始新一日的忙碌。
他明白,要想解决介休的燃眉之急,除了依赖朝廷的支持,还得激发本地的潜力,尤其是那些有能力的富户。
边疆之地,纷乱已久,有能力有背景的商户早已拖家带口离开了介休。
而留在介休的多是实力稍差一点的。
李麟戟安排主簿杨培源在县衙内召集县内尚留下的富户。
这些富户,他们大多因对故土的深情厚爱,或是无法割舍,即便面对战乱频仍选择留下,但已显孤弱。
在动荡的时局中,他们的力量虽不如以往,但依然是宝贵的资源所在。
杨培源按照李麟戟的指示,将这些富户邀请至县衙内,他们神情各异,有的忧虑重重,有的疲惫中带着无奈,还有的则透露出几分坚定,共同的是对未知的不安。
李麟戟步入会客厅,环视一周,目光逐一与在座的富户相遇,他们的反应正如他预料的那般复杂。
他深吸一口气,开口道:“诸位乡绅富商,今日邀各位前来,是因为我介休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东城墙的残破、百姓的困苦,相信各位心中已有体悟。我等身为介休一分子,理应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说到这里,李麟戟注意到一位年长的富商嘴角闪过一丝不屑,显然对方因他的年轻而未免有所轻视。
李麟戟心中了然,却面不改色,继续沉稳地说道:“或许有人认为我年轻,未经风霜,不足以担此大任。但我誓以拳拳之心,捍卫这片土地和其上的每一户人家。我已上书朝廷,请求支援,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此期间,我们需要立即行动,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为修缮城墙、安置流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