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被重视与尊重,仿佛在这一刻,他们不再仅仅是流离失所的难民,而是介休的主人,是这座城池的守护者。
随着李麟戟的鼓舞,流民们带着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了城墙的加固工作中。
他们挥汗如雨,用粗糙的双手一块块地搬运石料,一筐筐地填充泥土,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家园的热爱。阳光下,城墙逐渐挺立,仿佛连绵不绝的脊梁,承载着介休人民的坚韧与希望。
与此同时,那些承诺捐资的富商人们也没有食言。
一辆辆满载着粮食与物资的马车缓缓驶入介休城,商人们的身影紧随其后。
县丞张文亲自监督着粮食的分配,确保每位参与城墙修缮的壮丁都能获得足够的补给。
粮食的香气与人们的笑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介休城内一幅幅温暖而生动的画面。
介休的街道上,开始出现了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工匠们在城墙下忙碌,而商人们则在市集上重新张罗起摊位,尽力恢复经济。
孩童们在巷弄间追逐嬉戏,妇女们在河边浣洗衣裳,老者在树荫下乘凉,一切看似又回到了往日的宁静与和谐,只是多了几分坚韧与希望的色彩。
李麟戟不时穿梭于工地与市集之间,检查工程进展,关心民众的生活状况。
他的身影成为了介休城中最坚实的后盾,激励着每一个人。
在共同的努力下,介休城墙日见坚固,百姓的笑容渐多,经济也逐渐复苏,一片向好的景象展现在了所有人的眼前。
长安城,太极宫内,御书房静谧而庄严。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上,其中一封格外引人注目,那是来自介休县令李麟戟的奏折。
李渊正端坐案前,眉头微蹙,仔细阅读着这份字字恳切的文书。
奏折中,李麟戟详细汇报了介休面临的危急局势以及他采取的以工代赈措施。
李渊读毕,目光深邃,似乎能穿透纸背,看到远在千里之外介休城的危境。
“速传太子、秦王到御书房议事。”李渊放下奏折,沉声道。
不多时,李建成与李世民相继踏入御书房,行礼完毕,各自站定,等待父皇的吩咐。
李渊开门见山,将李麟戟的奏折递给了二人,沉声道:“李麟戟此计,以工代赈,不仅解了流民之困,亦增强了城防,不失为良策。然而,所需钱粮非小数,朕欲听听你们的意见。”
太子李建成沉吟片刻,缓缓开口:“父皇,朝廷库银本就不丰,然近年来战事频繁,天灾不断,处处需用钱粮。介休之事,固然紧迫,但若开了先例,恐各地纷纷效仿,朝廷恐难承其重。儿臣以为,不如令其自筹资金,或减少其他开支,以应当前之急。”
李渊听罢,转头望向李世民,目光中带着期待。